界面新闻记者 |
彭志辉在互联网上是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B站UP主。因为喜欢发明创造,受到了大企业的关注。27岁时,他便进入华为上海支部AI研究所,成为一名技术研究人员。
2023年,他创办智元,正式开启上海创业之路。成立不足2年,智元机器人正式量产下线了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刷新行业纪录。
202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位于上海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
在当天的调研中,作为上海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CTO,彭志辉向总书记一行展示了多款机器人产品及相关场景算法。
彭志辉在汇报中说:“人形机器人是未来最有希望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物理形态,也是这两年国际科技领域竞争的热点。智元机器人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融合创新,让机器人拥有了‘大脑’,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自立自强,还带动了零部件产业链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以彭志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业者正在崭露头角。
数据显示,全国1/3的青年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上海,年轻人才正在上海扛起AI创新的“大旗”。
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曾透露,截至2024年,上海拥有人工智能人才25万人。
在智元青年团队的不断攻关下,智元机器人生产从实验室手工生产升级为工厂规模化量产,整体降本提效进步明显。
以关节技术举例,关节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运动性能,相比于两年前,其峰值性能提升了一倍,国产化率达100%; 灵巧手也从11个自由度,提升到20个自由度,能模仿人手的高级运动功能,具备初步感知能力。
当日的调研中,一同被总书记关注到的还有一家AR眼镜研发企业——星纪魅族。在调研中,总书记体验了该企业研发的StarVViewAR智能眼镜。
该企业回应,该型号眼镜是其在XR领域推出的重要产品之一,其技术参数位列行业前列。
和智元一样,这款尖端产品的研发同样是一支青年团队完成的。
星纪魅族副总裁曾洋向界面新闻透露,目前星纪魅族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70%,研发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占比近30%,研发人员平均年龄32岁。在上海负责智能眼镜设备的XR团队,其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研发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占比超40%,XR研发人员平均年龄35岁。
年轻团队承担了该企业最核心的研发任务。
曾洋说,星纪魅族XR研发团队成员普遍具备“AI技术+XR产业”复合背景,对XR/AI行业趋势快速跟进和快速响应,持续积累丰富新材料应用&轻薄设计方案,实现行业最轻薄产品设计;具备光机设计/波导开发/AA校准/光学调教等端到端光学设计能力,光学体验(彩虹纹/清晰度/重影/镜片面积等)行业领先;建设实现基于AR眼镜的云网边端AIOS,实现主流大模型和自研大模型云端接入及多模态应用,初步实现灵活定制的应用开放平台和端侧生态开放平台。
作为一家科创型的企业,星纪魅族拥有大量行业优秀人才,“不仅有行业前列的知名企业以及互联网大厂。年轻人才尤其是校招加入的应届毕业生,在我们的培养体系中能够得到快速成长,发挥出独当一面的作用。”
不仅是智元、星纪魅族,上海还聚集商汤、字节等优秀企业,他们提供大量的岗位帮助青年人才在上海就业。同时,为了让这些创业人才能够留得下,与此同时,上海市也通过相关政策尽显“揽才”之心。
以徐汇区为例,早在2017年,徐汇发布《徐汇区光启人才行动计划(2017—2020)》,是上海区级层面最早出台的品牌人才计划之一。2022年,徐汇在20条区级人才政策基础上,修订整合为“光启人才行动计划10条”,这其中包括大力引进世界顶尖人才、吸引集聚领军骨干人才、拓宽社会化引才渠道、加快培育重点产业人才、统筹培养城市治理人才等内容。目前,徐汇区新一轮人才行动计划也正在制订中。
2022年至今,徐汇区针对新引进的世界顶尖人才,资金支持额度从5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区级人才奖励标准从前一轮的最高15万元提升到50万元 。2023年10月,在徐汇区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AI人才全球招募计划正式发布,涵盖4个方面10条政策举措,该计划将提供最高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额度。
徐汇区还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涵盖了青年人才的“医食住用行”等刚需。
对这些扶持政策,无问芯穹创始人夏立雪深有感触,“上海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以及人才支持等各种政策,综合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加速了我们的成长。”
成立不到两年,无问芯穹已经以核心技术接入10余种芯片,实现自主算力高效利用,服务全国20余省市,同时融资近10亿元,人员团队也壮大到200多人,完成了传统企业5到8年的成长轨迹,以火箭般蹿升速度跻身准独角兽企业。如今,无问芯穹正式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
曾洋亦有同感。“近年来,上海在人才落户、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等政策更新,以 ‘政策引力’破解年轻人才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上海高校也在为人工智能等面向未来产业提供源源不断地新鲜血液。
上海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并结合数学基础和学科交叉,培养贯通式AI人才。此外,上海高校还推动“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模式,构建具有国际顶尖理论水平和产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ACM班被誉为“人工智能黄埔军校”,通过引入现实场景让学生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
另外,上海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及人才培养基地,将业界经验和案例融入教学中,实现人才的定向输送。
数据显示,仅上海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每年就可向社会输送约4万名青年人才。如果将跨学科人才也纳入其中,这一数据将更为可观。
不仅立足国内,上海还将揽才之手伸向海外。近年来,上海“启明星计划”和“浦江人才”计划持续升级,用更多的资金支持更多的科技人才,并为他们搭建交流合作、协同创新平台,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
人工智能是智慧密集型产业,人才是其突破发展的基石。
擎朗智能算法资深工程师望金山博士告诉界面新闻:上海的AI产业和头部企业众多,能提供大量高价值的职位。这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年轻人,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同时,上海的薪资水平在国内也相对较高,有能力的年轻人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此外,像人才落户、人才补贴等政策,对刚毕业的AI人才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在上海,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这有利于职业发展;上海更加国际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擎朗团队的氛围很有活力,适合年轻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目前,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青年项目数,上海在全国领先。其中,上海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超过40%。截至2024年,上海启明星项目已连续实施34年,累计资助3500余位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走出了25位两院院士,入选国家杰青和国家优青的上海青年科技人才超过500位。
不只在人工智能产业,其他科技密集型的产业,也正在成为年轻人为之奋斗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