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容争议背后的结构性困境

中年男演员不油腻,再打打情怀牌,就已经有很多呼声。这也就是为什么,哥哥们可以选择“反内卷”,可以表现得更加松弛。

视频截图:芒果捞星闻 2025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在正在播出的综艺《乘风2025》中,演员陈德容的表现引起了热议。在一公中她被选为队长,但因舞蹈零基础导致团队进度滞后,她在排练中与队员王蓉因训练理念冲突引发争执。在之后的公演舞台上,她的动作迟缓、忘词,肢体不协调,也被镜头呈现得非常明显。这些都成为了本届节目出圈的议题。

陈德容和王蓉就排练发生争吵  视频截图:《乘风2025》

本文无意探讨陈德容和王蓉谁对谁错,也无意讨论在竞技类节目中“卷”和“躺”孰优孰劣,当各种声音围绕着陈德容的性格、言论和过往经历进行讨论时,或许我们也可以观察她所在的环境和结构性因素带来的制约。

面临结构性困境的陈德容

对于此次事件,一种较为主流的声音认为,陈德容应该努力练习,加强表现。但即使是参加综艺节目,也并非所有人都必须选择“卷”。例如,当《披荆斩棘的哥哥》(以下简称“披哥”)节目组问“你们打算每天练习唱歌跳舞多久呢?”时,陈小春回答说:“我争取每天练习半小时。”郑钧、信、马頔一组时,还给自己取名叫“表面功夫乐队”,郑钧就直言“我们觉得自己太混了”。

公众号“深燃财经”曾经报道,《披哥》节目组有意收敛竞争上的冲突,赛制的残酷性和竞争性大大减小,将镜头更多的聚焦在“回归”、“怀旧”,甚至个人辉煌经历的内容上。《乘风破浪的姐姐》(也称“浪姐”,后来改名为“乘风”)则倡导重新归零,完成蜕变。故而两者的宽松程度迥异,在参加人数大致相当的前提下,《浪姐》第1季和第2季,出道名额只有7位,后来逐渐增加,第5季为12人。《披哥》出道名额从第一季起就是17位。

哥哥舞台需要侧重表现嘉宾正向的一面,最大限度地避免“油腻”。中年男演员不油腻,再打打情怀牌,就已经有很多呼声。这也就是为什么,哥哥们可以选择“反内卷”,可以表现得更加松弛。而在《浪姐》里反内卷,则会受到整体氛围的限制。人人都卷的时候,陈德容正处于这样的结构性的困境之中。在“表面功夫乐队”,每个人都达成一致,不要过分努力,但是在陈德容所在的队伍,其他人都在努力练习,当“卷”和“躺”产生冲突的时候,更符合节目和大众主流价值观的一方就会获胜。

陈德容感到难以适应,还因为一些演员在《乘风2025》节目中会有一定的劣势,成团过程中一般有过女团经验、熟悉唱跳或有rap能力的选手会被优秀选择。与之相较,《披哥》以及过去的《浪姐》舞台有许多唱演类(融合话剧、舞剧、音乐剧等表现形式),给了演员更多的机会。例如去年刚刚结束的《披哥4》中,演员徐海乔用几个眼神和动作,就令观众尖叫不断,尤其是在《国王与乞丐》中,在两名唱将和一名职业舞者的旁边,他作为一位疯狂地控制着乞丐国王,用演技折服了观众。《乘风2025》舞台则缺乏让演员展示演技的空间,纯唱的舞台在比赛中处于劣势,故而唱跳舞台成为了要拿高分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陈德容和王蓉就排练发生争吵  视频截图:《乘风2025》

由此,陈德容始终陷于“自己完全不会”和必须要学之间的痛苦之中。不但自己沉溺其中,也不断地给组员们带来压力。其实,每个人都会面临类似的情况,需要处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这时,不同的心态也会决定事件的走向。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我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我感到自己很没用,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把已经发生的事情作为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拥有这种心态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她们相信,人的潜能是未知的,人通过热情、辛苦奋斗和训练可以取得的成果也是无法预知的。

当陈德容不断地表态自己完全不会跳舞,没有学过的时候,她就陷入了固定型的思维模式之中。而节目组剪辑中给出的对照组、演员邓萃雯则表现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她没有说自己不会,只是努力地学,问老师“可以加钟吗?”在接受采访时也说:“我肯定会继续努力下去的,只要留住命。”

好在,思维模式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成长的,在识别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是如何限制了自己的潜能之后,或许就可以在面临挑战时,选择继续成长。

想要“扮演自己”而成名的陈德容

陈德容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饰演琼瑶剧而受到观众熟知的女星,她在本次节目的打电话环节,就是打给了她的角色——在《梅花烙》中她饰演的白吟霜。“是你吗?吟霜?他们让我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这说明她深知角色对自己的重要性。然而,陈德容也被这一角色束缚,她尝试进行过转型,例如曾经挑战过商业女强人角色,却被批演技停滞。她曾说,自己不想重复过去的形象,但似乎市场只接受她演柔弱角色。

《娱乐新闻小史:从讲八卦到流行文化的诞生》一书指出,在电视经济学中,值钱的是角色。电视明星由于日复一日地出现,很容易被“定型”,尤其是对于长篇系列剧或者长期重播剧而言,拥有广泛国民度的电视明星往往被冻结在自己的角色中,难以获得更广阔的职业生涯。

闫岩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4-4

而且,电视剧明星和真人秀明星的逻辑并不是一回事。新闻业研究者詹姆斯·贝内特曾经这样论述电视名人,“电视技能”是一项被低估的技能。那些看似没有专业技能却能成名的人所拥有的就是这项技能。这个技能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熟悉感,或“观众缘”,即令观众感到熟悉和喜欢的能力。这意味着,电视剧明星扮演角色而成名,真人秀明星则靠“扮演自己”,即自己的个性而令人着迷。

“其实演员,常常会因为角色,而隐藏了真正的自己……但是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陈德容致电白吟霜说的这句话,正体现出她想要跳出通过“扮演角色”而成名,转而通过“扮演自己”而成名。但“电视技能”和演员所需要的技能是两回事。而且真人是有缺陷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星往往需要有一定的“人设”即“个人设定”,这个词也揭示出明星其实是一种人造物。在真人秀明星中,“人设崩塌”,那种明星私下形象与包装形象之间的裂缝昭然若揭的时刻,也就是观众离明星远去的时刻。在观众眼中,陈德容长期以来给公众留下印象是“琼瑶女神”的形象,和在真人秀中的形象缺乏一致性,某种程度上会造成“人设坍塌”。

纵观选秀业,舞台表现不佳就是原罪,但依然有人可以逃脱这一魔咒,例如《创造营》的利路修。这是因为他的“人设”就是不想努力,不想出道,而经过网友显微镜式的考察,确实发现他参加节目是偶然,不想出道也不想因为人气过高占据出道位,湮没他人的努力成果,这样的“人设”具有一致性,且带来好感。陈德容一边表明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另一边却还没有体现出相应的努力成果,“人设”具有不稳定性。

陈德容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引起诸多讨论,也和舆论环境改变有关。在她成名的年代,传统媒体是主流,它是单向传播系统,名人和观众之间会保持一定距离。闫岩就曾经指出,成龙有私生子、刘德华隐婚多年,过去却没有引发很大讨论,原因是人们对明星的了解需要通过大众媒体过滤,经过媒体精英把关后的明星形象是一个二传手版本。而且,报纸和电视受版面和时长限制,没有许多篇幅报道各位明星鸡毛蒜皮的事。当下,明星全方位暴露于大众的视野之下,且现在网络容量无限,大众注意力也无限,很多事情都可以上头条。陈德容与王蓉的事件发生之后,有人“考古”陈德容的言论,2019年前后,陈德容在采访中提到“保养得好看不出年龄,演大孩子的妈是奇耻大辱”,这再次掀起了网友的热议,陈德容本人也不得不站出来表示“29岁就出演过母亲形象”。关于陈德容和王蓉事件的后续不断地出现在公众眼前,占据了公众注意力。

不过,对于明星来说,遭到批评总比默默无闻强,这也是为什么俗话说“黑红也是红”。当大众的注意力倾注到话题中心人物的一举一动,她也就拥有了更多修正自己“人设”的机会。节目组通过剪辑放大陈德容的划水、崩溃等争议片段,导致她频繁登上热搜,她不仅自己被观众再三讨论,还带动了周围成员的话题度——如“吴宣仪把陈德容哄成胚胎”,“管乐打陈德容耳光”等等,连带节目本身也收获了更多关注。

参考资料:

《深燃财经》:哥哥们“去油”了,就能披荆斩棘吗?

The Bechdel test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punctuated-equilibrium/2010/nov/24/2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