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贷款“加速度”,说明了什么?

3月末,四川社会融资规模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8.1万亿元和12.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3%和11.6%。

文丨川观新闻 卢薇 高杲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4月17日,在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5年一季度四川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上,金融数据引发关注。

3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继续保持前十经济大省第1位,增速连续32个月居全国前3。2025年“首季”,面对重重挑战,四川缘何实现贷款增速全国领先?海量金融“活水”流向了何方?怎样持续保持“高质量”“高流速”?川观新闻记者邀请权威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解读。

看增长:信贷增量“创新高”护航经济回暖

“一季度,受春季基建等项目开工复工、房地产成交活跃度提升以及提振消费政策发力等多重因素推动,企业和居民信贷需求出现积极变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3月末,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和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8.1万亿元和12.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3%和11.6%,增速快于全国2.9个和4.7个百分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6697亿元,同比多增1148亿元,当季信贷增量创历史新高。

具体来看,贷款结构呈现积极变化: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860亿元;住户贷款增加86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77亿元。

“3月末四川贷款增速居全国首位,反映出四川在政策驱动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旺盛。”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擎教授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综合西部大开发建设、战略腹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发展,四川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力;二是地方政策引导,四川持续推进金融创新与重点领域及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布局科技金融与绿色金融,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同时政府引导基金与产业政策同频发力,支持重点产业与重大项目发展,加速布局区域协同发展,营造了四川“多点开花”的发展局面。

今年以来,省委金融办会同中央驻川金融管理部门和相关省级部门,打出一套“组合拳”,积极推动降准降息、支持房地产和小微等政策在我省落地,确保金融“春风”送暖。

此外,“金融改革的深化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新空间,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顾婧认为,一季度的贷款结构揭示了几个重要变化。首先,企事业单位贷款的增长,反映出企业投资意愿的增强。这表明,四川的企业正加大对生产扩张和技术创新的投入,这也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住户贷款的增加,表明消费者信贷逐渐恢复,房地产及消费信贷活动有所回暖。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减少,则反映出金融“脱虚向实”的趋势,更多资金正在精准流向实体经济,推动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看投向:“五篇大文章”领域信贷增长快

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PCB(印制电路板)制造领域多年,其与建设银行遂宁分行联合探索“信用贷款+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方案,通过应收账款买断方式,将“无形信用”转化为“有形资金”。3月27日,首笔732万元“信保贷”通过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成功落地,成为遂宁地区首单此类业务。

在自贡兰田机场跑道上,四川某科创公司自主研发的固定翼无人机正缓缓升空。“机场跑道建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工商银行自贡分行行长廖军钧介绍,从前期调研到定制创新金融解决方案,花了两个多月时间,为兰田机场跑道建设项目投放了1.4亿元贷款。不仅如此,该行已累计为自贡航空产业园区建设和入驻的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超过15亿元,带动整个产业链起飞。

高科技、新能源、数字化、低空经济等,正成为银行眼中的“香饽饽”。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在川银行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篇大文章”以及新质生产力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挖掘并积极培育信贷增长点,促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从投向看,“压舱石”基建贷款增长稳,余额同比增长8.2%,增速较2月末加快0.8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科技和普惠小微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3.5%、12.8%和12.4%。

金融“活水”的流向,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镜像反映。王擎认为,四川围绕六大优势产业,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与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加速流向高成长性与创新性板块。同时也正在摆脱房市依赖带来的投资减速问题,大量资金从高杠杆领域转向低风险、长周期的绿色基建领域,全面布局四川新基建,完善四川产业发展基础。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意义重大。”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分析称,对企业来说,融资难度降低,融资成本下降,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对居民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有望提高,进而带动消费增长,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看走势:引导金融资源“滴灌”更精准

虽然“首季”数据亮眼,但专家也“敲黑板”提示,仍需关注一些潜在危机和挑战。

王擎表示,四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存在,比如当前四川金融资源多数集中于成都。他建议,要持续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引入“飞地经济”“产业转移” 等模式,引导资金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持续提升四川直接融资比例;持续培育市场预期管理能力,稳定投资者信心,稳定房市,并适时引入“消费券+金融”等多样化促内需政策,提升居民信心与需求。“通过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强化区域与产业协同,做好财政、货币与产业政策协调工作,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滴灌至产业、企业以及居民。”

如何保持“领跑”态势?“应进一步加强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同时推动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和金融产品的创新。此外,对耐心资本的培育和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也需进一步加强。”顾婧坦言,当前金融数据向好,但信心的持续传导更依赖于对长期价值的支持。四川可通过设立长期投资引导基金、优化金融机构考核机制等方式,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向科技创新、绿色制造等高质量领域,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增强市场信心。为了让更多市场主体共享金融发展成果,四川应通过进一步优化政策,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尤其是在小微企业、农村金融等领域,提供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的金融服务。

来源:川观新闻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