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高管年薪超7亿,捐4.4亿难以平息“天价年薪”争议

捐款虽能暂时缓和舆论争议,但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贝壳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娱乐资本论 无字

“天价年薪”争议愈演愈烈,贝壳高管以捐款的方式作出回应。

图源:贝壳

2025年4月17日,贝壳发布公告称,贝壳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及控股股东彭永东拟捐赠900万股A类贝壳普通股。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后,50%税后资金用于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50%税后资金用于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

4月17日,贝壳港股股价报收51.95港元/股,900万股A类贝壳普通股大约相当于4.6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40亿元)。如此大的捐款手笔,其实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贝壳高管手握“天价年薪”。

剁椒Spicy梳理后发现,贝壳高管的“天价年薪”争议始于2024年初披露2023年财报。由于中国房地产业迈入“黑铁时代”,诸多房企巨头的高管们选择与公司休戚与共,自降薪酬,反观贝壳高管们的薪酬却扶摇直上,与公司的业绩“脱钩”。

图源:贝壳2024年财报

年报显示,2021年-2024年,彭永东的年薪分别为847.8万元、4.75亿元、7.13亿元以及4亿元。彭永东将去年的全部年薪悉数捐赠,气魄十足。

不过这并不能掩饰贝壳公司“增收不增利”的现实。由于中国房地产业下行压力较大,近年来贝壳的业绩高度承压。财报显示,2021年-2024年,贝壳营收分别为808亿元、607亿元、778亿元、93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25亿元、-13.97亿元、58.9亿元、40.66亿元。

图源:腾讯2024年财报

对比来看,其他港股头部上市企业给高管开出的薪酬堪称“吝啬”。比如,腾讯2024年财报显示,董事会合计薪酬为0.73亿元,其中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薪酬为0.45亿元,独立非执行董事李东生的薪酬为0.04亿元。要知道,2024年,腾讯营收高达6602.57亿元,同比增长8%;NON-IFRS净利润2227亿元,同比激增41%。

事实上,高管薪酬不再紧密贴合公司的业绩走势,很大程度上是“后左晖时代”,贝壳发展步调畸形的典型缩影。2021年5月,左晖突然离世,高级经理人彭永东执掌贝壳后,不光给自己大肆加薪,在业务层面还愈发关注“利益调配”,进而导致左晖的“ACN遗产”变质。

诚然,现如今彭永东正积极带领贝壳在房产经纪主航道之外,探索全新的家装、房地产开发等业务线,但新业务尚未展现想象力,却激励先行,一定程度上昭示出贝壳陷入了本末倒置的发展误区,前景堪忧。

作为贝壳的创始人,左晖执掌贝壳之时,颇具创业精神,仅拿少许薪酬,并且还凭借决策权,极力控制高管的薪酬。

图源:贝壳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贝壳董事会薪酬分别为23.36亿元、2.76亿元以及0.24亿元,其中左晖各年薪酬分别为91.5万元、311万元、50万元,在董事会中均排名靠后。

对比而言,同期贝壳营收分别460亿元、705亿元以及80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8亿元、27.78亿元、-5.25亿元。横向对比不难发现,2021年前,贝壳高管薪酬与公司的业绩走势有一定相关性,利润走高时,高管可以拿到更高薪酬,利润走低时,则需要“勒紧裤腰带”。

图源:贝壳2022年财报

然而,2021年5月,左晖突然去世,贝壳高管的薪酬开始飞速飙升。财报显示,2021年-2024年,贝壳董事会薪酬合计分别为0.24亿元、8.51亿元、12.66亿元以及7.22亿元。

在这其中,彭永东与单一刚的薪酬涨幅格外显眼。2021年-2024年,彭永东的薪酬从847.8万元增长至4亿元,单一刚的薪酬从685.3万元涨至3亿元,均翻了数十倍。

值得注意的是,左晖去世后,彭永东与单一刚的薪金、绩效奖金、退休金等常规薪酬并无明显变化,薪酬增长主要系股权激励。2024年,彭永东的股权结算金额为3.89亿元,占个人总薪酬的97.06%;单一刚股权结算金额2.92亿元,占个人总薪酬的97.4%。

彭永东与单一刚之所以可以肆无忌惮地增加自己的股权激励,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此二者已经从职业经理人,变为了贝壳的“话事人”。

官方资料显示,2021年2月,彭永东持有贝壳3.1%的股份,拥有1%的投票权;单一刚持股比例为1.3%,拥有0.4%的投票权,远不及左晖持有的38.8%股权及81.1%投票权。

左晖去世后,为方便管理层治理公司,2021年7月,贝壳主要股东Propitious Global“不可撤销地授权”百会合伙行使其持有的公司8.85亿股B类普通股所代表的投票权,投票权比例高达76.8%。据了解,Propitious由Z&Z信托控制,受益人为左晖直系亲属。而百会合伙则由彭永东和单一刚各自控股50%。

图源:贝壳2024年财报

此后,Propitious Global的B类普通股转为了A类普通股,截至2024年末,拥有贝壳17.27%的投票权。同期,彭永东和单一刚分别拥有贝壳22.1%和10.0%的投票权。按此计算,彭永东和单一刚合计拥有贝壳49.37%的投票权。

由于在贝壳公司中拥有绝对话语权,彭永东和单一刚自然可以顺势打造“自定薪酬”的闭环。

图源:贝壳2024年财报

与高管们赚得盆满钵满形成截然反差,贝壳的数十万经纪人分得的“蛋糕”越来越有限。财报显示,2024年,贝壳外部分佣、内部佣金及薪酬分别为228亿元、189亿元,合计417亿元,同比增长11.5%。同比而言,2024年,贝壳拥有49.99万经纪人,同比增长16.9%,比分佣增速高5.4个百分点。

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贝壳下调了经纪人的分佣率。2021年,贝壳存量房和新房的GTV为36668亿元,两条业务线对应的净收入合计784亿元,从房产交易中获得的佣金率约为2.14%;经纪人合计佣金为579亿元,经纪人的佣金率约1.58%,贝壳获取的差额为0.56个百分点。

对比而言,2024年,贝壳存量房和新房的GTV为32165亿元,两条业务线对应的净收入合计619亿元,从房产交易中获得的佣金率约为1.92%;经纪人合计佣金为417亿元,经纪人的佣金率仅约1.3%,贝壳获取的差额为0.62个百分点,三年时间扩大0.06个百分点。

剁椒Spicy发现,目前在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诸多贝壳经纪人纷纷对外表示,因难以忍受贝壳的压榨而无奈退出。

图源:抖音

比如,2024年中,抖音账号为“郑州晓强严选好房”的博主发布视频称,“贝壳垄断市场之后,开始拉高收费标准,美其名曰说‘有尊严的服务者’,但其实和大部分互联网平台一样,养成用户习惯后杀熟。一张单子,看似消费者付出的成本很高,但落到经纪人手里却寥寥无几。”最终,该博主选择退出贝壳。

贝壳在佣金层面愈发贪婪,一定程度上昭示出“后左晖时代”,公司高管们并未探索到更具想象力的新业务,只能靠攫取现有业务的存量红利勉力维持。

图源:贝壳招股书

众所周知,左晖之所以在风评不佳的中介行业为人称道,主要是因为其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不光力推真房源,还创造性地打造ACN(经纪人合作网络)模式,将经纪人从“零和游戏”的泥潭中拉了出来。

传统房产中介行业竞争激烈,经纪人为了争抢房源、客源,经常采取恶性竞争手段,如压低价格、虚假宣传等,内耗严重。

反观左晖打造的ACN模式,将房产交易中各个环节细分,如房源录入、维护、带看、成交等,不同经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优势承担不同的任务,交易完成后,均可参与分成,大大增加了买卖双方的匹配速度,进而提高了房产交易的效率。

可以说,真房源叠加ACN模式,是贝壳问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关键诱因,也是左晖留给贝壳的重要“遗产”。时至今日,贝壳仍高度依赖ACN模式。财报显示,2024年,贝壳平台二手房交易中,约75%的交易涉及跨门店合作,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

图源:贝壳2024年Q4财报

也正是在ACN模式的带动下,贝壳可以在行业下行压力较大之时,仍保持较高的增速。财报显示,2024年Q4,贝壳存量房和新房合计GTV同比增速高达55.8%。对比而言,Wind数据显示,同期全国商品房销售额仅同比增长1.2%。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左晖去世后,贝壳的高管们并未秉承“长期主义”的理念,继续深入挖掘ACN模式在共赢维度的商业潜力,而是致力于面向房产上下游索取更高的收益。

2024年7月,贝壳南沙某加盟中介店东罗先生对《南方都市报》表示,根据与贝壳平台的约定,即便没有佣金收入,每个月也要交纳3500元的加盟费。

在此基础上,贝壳还屡屡提高南沙新房交易中介方“所剩佣金”的比例。据贝系中介店东徐先生介绍,贝壳平台在分配佣金之前,就已事先抽走一部分佣金。2024年6月,贝壳平台针对南沙新房交易中介方“所剩佣金”的抽佣比例上涨3个百分点至21%。一年后,贝壳平台再将南沙该抽佣比例提升2个百分点至23%。

罗先生表示,“本来这两年市场就很不好,大部分南沙中介在今年前四月没有多少成交,直到5月份新政以后成交才有所回暖,结果如今贝壳还要再‘背刺’!”

除了压榨中介,贝壳还打起了卖房人的主意。2024年4月,凤凰网《风暴眼》报道,由于二手房房源过多,贝壳经纪人致力于游说卖家挂牌“好赞好房”,“贝壳与链家两大平台会联手倾注海量流量,让房源迅速触达潜在买家。”

不过房子挂牌“好赞好房”的代价也很大,那就是卖家需要在正常的佣金之外,额外付出1%左右的“好赞好房”服务费。

图源:小红书

剁椒Spicy发现,在小红书平台,诸多博主均质疑好赞好房是“智商税”,并引发网友在评论区声讨。昵称为“紫气东来”的网友表示,自己被贝壳套路。挂房一年多没卖掉,2024年4月20日左右,贝壳中介让签“好赞好房”,8月10日自已主动降价20万,然后第二天就有买家付了订金,最后贝壳收了2.4%的佣金,“心痛,本来卖房就亏了50多万,但是还被中介坑”。

行业欣欣向荣之时,贝壳固然可以凭借优势地位在房地产业上下其手,但现如今,中国房地产行业迈入了“黑铁时代”,逐渐恶化的市场环境,已不允许贝壳继续肆无忌惮地敛财。

图源:贝壳2024年Q4财报

财报显示,2024年Q4,贝壳分佣成本占从营收的比重达48.87%,环比上涨6.39个百分点。分佣成本不断上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地产业“坠落速度”太快,贝壳正面临人效走低的悲凉现实。

在此背景下,投资机构已开始谨慎看待贝壳。2025年3月初,瑞银将贝壳2025年-2026年的经调整净利润预测下调2至3%,并将贝壳的评级由“买入”下调至“中性”。

有鉴于传统的房产经纪业务愈发难以彰显想象力,近年来,贝壳的高管们屡屡带领公司加码新业务。

2023年7月,贝壳宣布进行“一体三翼”战略升级,贝好家为三翼中的一翼。据了解,贝好家并非传统房地产开发,而是致力于成为数据驱动型住宅开发服务平台,通过AI算法深度分析客户需求,实现C2M(从消费者到制造者)的开发新模式。

贝壳2023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彭永东表示,“从内部看,我们今年一直在对长期的未来进行思考和布局,我们叫他翻越第二座山,翻山的本质原因是人们从关注‘买到房子’的时代,回归到了关注‘住’这件事本身上,我们也要从以‘交易’为核心进化到‘怎么让大家住得更好’上,而后者是一片蓝海。”

图源:贝壳

为了推动贝好家业务线尽快落地,过去几年,贝壳频频现身土拍市场。2024年7月,贝好家斥资1.23亿元在西安首次成功拿下两宗住宅用地;9月,贝好家斥资10.76亿元拿下成都锦江区金融城三期H12地块;12月,贝好家6.97亿元竞得奉贤区奉贤新城10单元17-02地块。

尽管屡屡亲自下场拿地,但贝壳并非要转型成房地产开发商。2024年Q3财报会上,贝壳管理层对外表示,“贝壳不是要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在长期的商业模式上,我们不会使用自有资金做大规模的重资产开发投资。”

由此来看,贝壳亲自下场拿地,似乎是为了验证贝好家C2M解决方案在土地拍卖、产品定位、设计等方面的实施能力,为房地产商打造一个高端房地产方案的“样板间”。

事实上,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中介服务平台,贝壳的数据中枢整合了海量信息资源,不仅涵盖各地城市规划图纸、地段热度分布情况、户型分布格局,还记录着众多家庭的房产消费历程。依托这些详实数据,贝壳确实可以精准把握客户对住房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项目开发指引。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住宅开发异常繁杂,不光需要考虑消费者需求,还涉及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工程管理等众多专业领域,贝壳在这些方面缺乏实践经验。

此外,目前中国头部房企也意识到了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性,纷纷加码相关业务。比如,2024年9月,中国海外发展首席技术官杨鸥对外表示,“我们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核心是加速构建行业的数字生态,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参与。”

依托中海科技公司领先的研发能力,中海地产已搭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房地产全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了“投-研-产-供-销-管-服”一体化。基于此,中海地产斩获2024年第三届鼎新杯数字化转型一等奖。

显而易见,由于在地产行业侵染数十年,更熟悉地产业务链条,相较采购“局外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房企自己进行数字化转型,更易取得突破。

总而言之,左晖去世四年后,贝壳的高管们不光没有探索到更具想象力的业务模式,甚至还因过度追求短期收益,而让左晖的“遗产”变质。

捐款虽能暂时缓和舆论争议,但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贝壳的核心竞争力。未来,贝壳管理层亟需深入思考企业战略方向,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唯有聚焦业务深耕与能力建设,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筑牢护城河,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