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经济导报 戚晨
4月26日至28日,山东省机器人大会暨2025第一届中国(邹城)智创未来机器人(无人机)梦幻展将在济宁举办,届时各类顶级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将集中亮相,全面展现山东在各类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实力与突破动能。
为何此次大会落户济宁?在机器人、具身智能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济宁以及鲁西南地区又如何布局?经济导报在走访中了解到,济宁在高端制造领域脱颖而出,不仅有数量众多的机器人企业,更有市场占有率在第一梯队的佼佼者,填补了多项行业空白。
酷炫“十八般武艺”吸睛
邹城市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珞石科技”)届时将亮相此次大会。
在公司展厅内,机器人正在用毛笔写书法。“书法老师承载机器人的手臂后,在纸上写书法,机器人就可以自行书写。机器人写字时的提转、落笔等动作可以说是完全‘复刻’了书法老师的风格。”珞石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导报,公司制造的机器人“科创范”十足,可以完成写书法、检测仪器等精细动作,还可以进行搬运、打磨、焊接等重体力工作。
“人形机器人有别于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是可以进行自主学习的,通过模拟人手操纵写字的‘力度’,机器人就能自己‘掌握’对力控技术的把握。”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皓介绍,从“制造”到“智造”,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只是对位置做到精确控制,而珞石科技实现了模拟人手位置与力度的混合控制。这种协作机制的力控技术,具有高安全性、高柔顺性和高协作性的特点。
作为专注于多关节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系列化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珞石科技,选择把生产中心落户在邹城。企业研发的工业机器人,凭借高速度和高精度媲美国际一线品牌的产品,长期服务于法雷奥、特斯拉、比亚迪、小米等知名企业。目前,公司在北京、上海、深圳、日本东京均设有机器人研发中心,已取得600余项国内外研发专利及科技大奖。
“自2023年起,珞石机器人开始布局‘机器人+AI’战略,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使机器人具备更强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以满足生产线上毫米级乃至微米级的生产工艺要求。”王皓表示,在诸多应用场景中已经广泛使用的工业机器人之外,今年5月中旬,珞石科技也将推出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经济导报了解到,珞石科技在山东机器人行业的销量属于第一梯队。2024年,珞石科技的机器人销量超过8000台,2025年预估销售量可翻一番。随着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全面建成后,珞石科技将实现年产5万台工业机器人、年产值20亿元的规模,并计划年内登陆科创板,开启新征程。
抢占智造高地
在济宁海纳科技高端油缸数字化车间,300余台自动化设备正同步运行,AGV运输机器人穿梭其间。立足于绿色矿山装备制造产业,海纳科技不断优化资源利用率,大力开展数字化改造。为解决能源行业绿色化、节能化发展的难题,海纳科技在科技研发上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打造产品“销售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探索一代”的良性循环。
海纳科技是济宁“机”进“人”退抢占智造高地的缩影。济宁煤炭储量丰富,近年来通过利用人工智能、自动化、数字化等有力抓手主动转型,靠科技创新完成华丽转身。
近日,济宁能源金桥煤矿洗煤厂迎来了重大变革,全新引进的SRA-815型煤质智能采制化“机器人”已正式投入使用。该设备凭借其先进的激光灼烧技术(LUDB)和纯物理快速灰化法,能够实时监测并准确反馈在线煤质的灰分、水分和热值。更为高效的是,其检测周期极短,仅需20分钟便可自动完成采、制、化全流程,相较于人工操作,效率提升了约5倍。
政策支持与企业需求共振,煤矿或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规模化落地的B端场景。据工作人员介绍,经过近一个月的实际应用,智能采制化“机器人”在生产中表现出色:同一份采样精煤的差值控制在1%以内,同一份研磨煤样的差值更是小于0.3%。此外,数据反馈周期显著缩短,系统调整等待时间从原来的90分钟减少到30分钟。这不仅减轻了人员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强度,还提高了精煤的产率,实现了减工增效的双重目标。
厚植沃土发展产业集群
随着2025年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第一批)申报工作的启动,新增设的“人形机器人”专项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近年来,济宁也积极在机器人产业赛道上持续加速,提出工业经济“头号工程”作为“十个新突破”的首要任务,大力推动“232”优势产业强链壮群,加速形成新能源、高端装备2个两千亿级产业。
“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济宁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目前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除了龙头带动,最重要的是利用‘智造’抢占了产业生态圈的高地。”位于济宁机器人产业园内的山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以服务企业、孵化企业为宗旨,院长于洪金介绍,机器人的研发、制造需要先进设备和现代化车间。近年来,济宁市不断打造园区基地,使得机器人产业园区初具规模,逐渐形成集群效应,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厚植机器人产业发展沃土,有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正迎来量产元年。下一步,不仅仅是场景创新突破,在政策、资本、技术、产业链的推动下,“山东造”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前景。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养老、服务、教育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将不断增长。
目前,山东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成长起一批机器人制造企业。2024年,山东印发了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基本进入人形机器人强省序列。
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机器人领域,济宁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链布局,集聚了一批集设计、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初创企业,初步构建起“多点支撑”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