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芊
随着气温不断回升,中国产粮大省黑龙江正值备春耕关键时期。
作为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省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1600.34亿斤,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当下,黑龙江省备春耕生产正热潮涌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农业发展指明方向,气象服务已然成为农事活动的“必需品”,黑龙江省气象部门立足于前、谋划于先,抢抓农时,为黑土沃野上的丰收保驾护航。
精准“划格”分区域敲定春耕播种“时间表”
春分已过,黑龙江省进入春耕春播关键时期。早在2025年新春伊始,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就利用土壤旱涝预测模型、低温对主要作物生长影响评价模型、气象灾害风险预估模型,综合分析了2025年农业气象年景和作物生长季天气气候趋势,对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初步预估,并提出相应建议。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通过高精度的监测预报技术,实现了5km×5km分辨率的土壤湿度和地温预报,以及旱田春播、水稻移栽机械化作业5km×5km格点适宜度气象预报,并从今年三月起定期发布黑龙江省春耕春播气象服务专报,滚动预测大田播种期和水稻育秧期,开展备耕期气象条件适宜度预报服务。
3月21日,黑龙江省气象局发布《2025年黑龙江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据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帅介绍,综合前期气象条件、土壤墒情及气候趋势预测等,初步预估旱田作物开始播种时段,齐齐哈尔南部、大庆等积温较高地区于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启动播种;黑河大部、三江平原等低温区则延至5月上旬至中旬。水稻育秧时段,齐齐哈尔南部、大庆南部、哈尔滨西部等地为4月上旬;齐齐哈尔北部、哈尔滨东部、牡丹江大部、三江平原大部等地为4月上旬至4月中旬;北部黑河、伊春推迟至4月中旬至下旬。
“黑土递”小程序:科技赋能气象精准服务
3月18日,在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动员会上,中国气象局再次就“聚焦粮食安全保障,强化全链条农业气象服务”提出明确要求:主动提供精细化、针对性农业气象服务;发布分作物、分区域、分灾种定量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产品;联合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开展联合会商和服务,做到风险早发现、预警早发布、措施早落实。
各地各单位闻“春”而动,下好先手棋,黑龙江省气象局为丰富黑龙江省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手段,扩大气象为农服务范围,提升为农服务质效,组织研发了“黑龙江省市县智慧型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及微信小程序“黑土递”。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姜丽霞介绍,“我们构建了分作物、分灾种、分时段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能够实现低温冷害、干旱、渍涝、霜冻、作物倒伏、大风掀棚、暴雪垮棚等7种农业气象灾害、3种主栽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共计24个发育时段的风险预警,并通过自主研发的‘黑土递’微信小程序对公众发布,确保服务信息第一时间直达相关管理部门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种植户。”
据此前报道,近年来,黑龙江气象APP也在不断进行迭代升级,除了在“农业气象”板块发布农业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以及气象服务专报外,还新增了农业服务专家问答模块和服务订制功能,“直通式”满足用户的农业种植需求。
气象保险深度融合 织密农业风险“防护网”
在夯实气象科技服务的同时,黑龙江省正探索“气象数据+农业保险”的深度融合模式,构建“精准监测—风险量化—保险兜底”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省气象局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太平洋产险等机构共建数据共享平台,将5km×5km格点化的土壤墒情、积温、霜冻预警等20余项核心气象指标嵌入保险产品设计,开发出全国首个“春耕期分段式气象指数保险”,实现灾害风险从“定性描述”到“定量理赔”的突破。
省气象局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气象+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显示,2025年全省将在13个产粮大县试点“风险地图+保险产品”精准匹配机制,针对黑河、伊春等高纬度低温区推出“生长期延长保险”,为玉米、大豆等作物提供积温不足、早霜降临等多重保障;在松嫩平原干旱区试点“土壤墒情指数保险”,根据播种期土壤湿度动态调整保费和赔付标准。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农业保险覆盖面积达1.3亿亩,其中“气象定制型”保险占比超过40%,灾害发生后的农户满意度从75%提升至91%。
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将持续监测全省气象情况,关注干旱、低温、霜冻、内涝等影响春播和苗期的农业气象灾害,综合预报旱田播种、水稻育秧、移栽适宜度等事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召开发布会、达人说农事直播、AI数字人播报等渠道,将今年黑龙江省春耕春播期天气气候特征及春播期预估情况等重要天气信息在全媒体平台发布,为农业生产添足底气。
气象科技与农业保险的“双重引擎”,为“中国饭碗”装上“智慧芯片”,黑土地上的丰收图景,正从精准服务的“施工图”变为稳产增收的“实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