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竺向佳教授执刀的中国内地首批强生眼力健艾无级®智简预装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于2025年3月25日在上海市顺利完成,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该新型预装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正式进入国内市场并投入临床应用。艾无级®智简预装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引入,更以其智能、简单和稳定的优势进一步丰富了国内白内障患者的个性化选择,推动了中国屈光白内障散光矫正治疗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内患者获得更高质量的远、中视力。
患者周先生,年龄72岁,主诉左眼渐进性视力下降3年。近来看东西愈加模糊,生活十分不便。竺向佳教授为其安排了详细的术前检查,结果显示左眼视力只有0.3,配镜亦无法提高视力,确诊为白内障。周先生坦言术后想满足大多数日常生活场景的用眼需求,并对传统衍射型人工晶状体眩光等并发症存有顾虑。竺教授考虑到患者的年龄,针对其近200度的角膜散光特点,选择了强生眼力健艾无级®智简预装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竺教授通过专业的判断,精准的计算和规划,最终为患者量身定制了手术方案,在术中导航系统引导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艾无级®智简预装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竺教授亲自为患者进行手术,术后第一天就获得了清晰的视力,散光被完全矫正。周先生感觉视物舒适清晰,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表示对术后效果非常满意。
据《中国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我国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患者群体庞大,其中大于1.00D的白内障散光患者占比44%,大于1.50D的患者占比22%。术后散光残留问题已成为影响患者视力和视觉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发展和患者对视觉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老年人对视觉清晰度和舒适度的需求。相对而言,采用单焦点视力改善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因其能够提供更宽广的清晰视觉范围和散光矫正,更符合患者的日常用眼场景,成为白内障合并散光患者的理想之选。
作为基于TECNIS平台创新研发的单焦点视力改善型人工晶状体,强生眼力健艾无级®智简预装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采用创新高阶渐进折射技术提供高质量的中、远视力,具备更强的普适性与适用范围。值得一提的是,艾无级®智简预装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融合了新一代螺旋预装推注系统与ToricⅡ创新型直角磨砂C襻设计,不仅使手术操作更为简便,手术效率得到提升,其独特的襻部设计最大化襻部和囊袋之间的摩擦力,大幅提高了人工晶状体的稳定性,提升了患者的术后用眼舒适度,为患者带来触手可及的用眼自由。
【专家感言】
“不平散光,何以平屈光白”。竺向佳教授擅长屈光性晶状体手术精准规划及实施,亦长期致力于高度近视白内障的精准诊疗和科研工作。竺向佳教授曾提到,精准屈光晶状体手术时代已经到来,从传统的复明手术到如今追求视觉质量的提升,散光矫正是提升视觉质量的关键环节。医生需要充分准确评估散光数据来源,充分了解不同仪器设备的测量方法及局限性,结合散光形态、矫正技术及散光矫正晶体的特点,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矫正方案。竺教授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的优质成果系统阐释了"屈光白内障和老视一体化智慧诊疗平台"的突破性价值:通过个性化定制手术方案和精准手术体系实现“白内障和近视、散光、老视”的一站式精准全程视觉重建,直面老龄化与近视高发的双重挑战。
竺教授团队曾经评估眼前段参数对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角膜的大小可以提示术后人工晶状体旋转的稳定性[1],这可能是由于角膜大小能够间接反映晶状体囊袋的大小。而在临床实践中,竺教授发现,即便在大角膜的眼睛中,ToricⅡ人工晶状体仍具有非常好的旋转稳定性。艾无级®智简预装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的出现,给大批散光患者带来了功能性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机会。
参考文献:
[1] Zhu, Xiangjia, Associations between anterior segment parameters and rotational stability of a plate-haptic toric intraocular lens, Journal of Cataract & Refractive Surgery 47(11):p 1436-1440, November 2021.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