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恰逢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进入中国内地市场40周年。一家始创于1891年的跨国企业,如何在全球及中国市场持续保有竞争力?
在经历数轮业务剥离和调整后,如今的飞利浦已经成功转型为全球健康科技领军者。公司当下业务聚焦在健康科技和个人健康,对应的产品为服务于医疗的诊断影像、图像引导治疗、病人监护、健康信息化以及消费者健康和家庭护理领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中国,政府制定了明确的“健康中国2030”策略。飞利浦的目标与中国的发展愿景高度契合,尤其是在智能数字化和绿色医疗健康领域,这正是飞利浦的擅长所在。
飞利浦首席执行官,全球执行委员会主席贾博瑞(Roy Jakobs)半年内两次访问中国,以身践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和市场机遇。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要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日前,飞利浦宣布在北京扩大创新布局,这也是40年前飞利浦在华设立第一家合资企业所在的城市。贾博瑞表示,飞利浦公司将继续坚持在华长期发展战略,促进荷中交流合作。
入华40周年,从“中国”到“全球”
早在20世纪初,由飞利浦发明并制造的产品便远渡重洋进入中国百姓的家庭。1985年,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飞利浦在华设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四十年风雨,飞利浦见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崛起,与中国消费者共同成长。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飞利浦全球最大、最重要的市场之一。飞利浦在中国部署了上海、苏州、深圳、珠海、沈阳等五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同时在上海、苏州、深圳三个创新中心,分别聚焦于产品、系统和软件的本土创新。贾博瑞也曾在担任公司家用电器业务负责人时常驻上海。
2022年10月执掌飞利浦以来,贾博瑞在每个季度都会来到中国,包括率领高管团队出席进博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以及参与上海、江苏等地举办的经济论坛及国际会议。
“中国市场为飞利浦贡献了约10%的全球营收,稳居我们全球第二大市场位置。我们也把中国视为创新灵感的源泉、顶尖人才的聚集地,是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产品和服务所依托的生态系统。”贾博瑞指出。
“在中国,为中国”,飞利浦致力于在中国实现全方位的本土化运营。目前,飞利浦中国生产并交付中国市场用户的大型医疗设备,已经实现近100%本地率。
2024年7月,飞利浦任命刘令女士为大中华区总裁,这是飞利浦全球执委会首位中国女性高管。此外,在飞利浦执委会中,另一位中国籍高管薛捷女士,目前专注于精准诊断业务。
贾博瑞认为,在公司的最高决策层中,有诸多能力出众的中国代表,确保在全球战略制定过程中充分反映中国市场的需求。
同一时期,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进一步彰显欢迎外商投资的政策。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领域,对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此前,飞利浦已将CT等核心业务的部分研发、管理团队迁到中国,并在华设立了五个综合性生产基地。今年,飞利浦又宣布将在北京扩大创新布局。
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贾博瑞强调,公司的战略不仅是“在中国、为中国”,更要进一步发展成为“在中国、为全球”。
在超声、磁共振(MR)、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引导治疗等领域,飞利浦中国团队展现了自主创新能力。而在消费领域,飞利浦在中国创立了“飞利浦健康生活lab” 全球首家线下定制体验馆;立足中国本土市场,打造了首款基于中国男性大数据研发定制的飞利浦鹅卵石剃须刀,该款产品将出口至全球多个重要市场。
“飞利浦在中国拥有强大的创新团队和能力,使得本地业务不仅能服务于中国市场,还能支持全球市场的发展。”贾博瑞谈到。
应对中国市场挑战,深化本地合作
任何行业都有周期。后疫情时期,医疗市场相关需求放缓,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包括飞利浦在内的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和中国本土品牌,都面临着市场增长压力。
在中国市场,政府在医疗领域进行的反腐败改革,也为行业众多参与者提出新要求。
贾博瑞认为,作为一家注重创新的企业,飞利浦希望在市场上享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以及与其他企业同等的投标和商业参与权。
“正如政府所强调的,对外开放意味着持续提供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机制。尽管短期内我们需要应对由改革引起的市场波动,这是必经阶段,但我们坚信这是为了实现更稳健的长期发展。”贾博瑞谈到。
后疫情时代,持续加强本土化、深化本地合作或许将成为跨国企业破解增长难题的解决方案。
贾博瑞亦敏锐察觉到这一全球性趋势。他介绍,飞利浦也顺应并引领潮流,进一步将供应链区域化。除欧洲总部及中国外,美洲市场也将构建同样强大的供应链。
但与中国具备规模、能力和供应生态系统的本土化条件不同。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建立包含创新、生产和分销的完整生态体系并非易事。如何选择拓展区域并确保能够适应未来发展,也是飞利浦等跨国巨头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中国,飞利浦除持续加码创新投资外,还针对差异化需求的医疗机构提供了定制化解决方案。
对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的大型医院、学术机构或研究中心来说,客户的需求往往复杂,倾向于更丰富、更专业的产品组合,这属于飞利浦的优势所在。而在规模相对较小的中型和基层医院,客户更关注解决方案的效能。
为顺应客户需求,飞利浦不断寻求与顶尖医疗机构合作的机会,联合开展研究,探索解决方案,实现与当地生态系统的深度协作。同时,飞利浦也在致力于与合作伙伴进行协同创新。
2024年11月,飞利浦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布了2024年中国版《未来健康指数报告:创新于心,关怀众享》。这是其连续第九年开展“未来健康指数”专项研究。
贾博瑞在报告发布会上指出,飞利浦正积极倾听医疗健康专业人士的声音,精准洞察本地客户的需求,并全力推进“中国战略”,以更精准地服务中国市场。
助力中国医疗领域AI变革
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提高医疗效率始终是不同地区医疗管理者们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2024年中国版《未来健康指数报告:创新于心,关怀众享》报告显示,研究人员在线调研了200位中国医疗行业的管理者,受访者普遍认为医护人员短缺是造成挑战的首要原因。而远程医疗、自动化、数据洞察、人工智能(AI)、绿色节能等技术创新,有望将医护人员的生产力解放出来。
在各类AI大模型浪潮的推动下,“AI+医疗”的热潮已经被点燃。2024年,被部分业内人士称为“AI应用元年”。
以飞利浦为代表的医疗设备企业,率先在大型器械上搭载AI技术和解决方案。
近日举办的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上,飞利浦展出的Elition Al+全域智能磁共振,首次搭载了SmartSpeed第四代AI加速技术及SmartSpace智域AI工作平台。通过AI源头增强,实现3倍扫描加速,全面实现流通量跃升。
Elition Al+全域智能磁共振
在超声领域,飞利浦带来了EPIQ CVxi 心血管Al介入诊疗一体超声系统,采用多影像的评估方式,实现诊疗过程可视化,减少手术时间,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同时搭载业界优异的主机平台和智能化融合技术,实现了二维透视影像与三维超声图像的融合,为心脏介入手术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
飞利浦高度重视创新,并认为人工智能在提高效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AI可以消除工作流程中的重复任务,加速整个过程。
自2013年将AI纳入战略布局,飞利浦持续保持年均投资17亿欧元用于研发,其中60%用于软件开发,成果已经体现在现有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中。除了硬件革新,飞利浦致力推进AI在医疗服务全流程的应用,以破解当前医疗实践中的痛点。
有数据显示,约25%的患者预约影像检查后临时取消,医疗机构利用AI技术可以更快速精准找到合适患者补充空缺。在检查完成后,AI也可以自动甄别紧急和常规病例并进行排序,部分实现智能化分诊。
在贾博瑞看来,AI在医疗中的应用仍有大量潜在的使用场景等待挖掘,要以负责的方式推进,仍然需要不断引导、测试和验证,确保在医疗领域的AI应用始终保持中立和公正性,让更多人更平等地获取医疗资源和关护。
中国政府正持续在AI产业发展中给予科学规划和指导。其中,国务院在2017年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包括计划到2025年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2022年7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亦有提出在医疗领域积极探索医疗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等公共卫生服务场景。
贾博瑞表示,飞利浦仍在加大对AI领域的资源投入,紧跟软件和AI技术的发展趋势。飞利浦相信,中国有能力引领这一潮流以及推动其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