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 杜晓霞
4月1日,昆明市政府网站发布的《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将晋宁区、太平片区纳入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并提出到2035年,昆明市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
主城五区及晋宁区、太平片区
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市域规划范围为昆明市行政辖区,包括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东川区、晋宁区、安宁市、富民县、宜良县、嵩明县、石林县、禄劝县、寻甸县。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五华区(不含迤六、瓦恭社区)、盘龙区(不含滇源、阿子营、松华街道)、官渡区、西山区(不含团结街道)、呈贡区(不含七甸街道)、晋宁区(含昆阳街道、晋城镇部分社区、上蒜镇部分社区)、安宁市太平片区(含太平街道、金方街道部分社区),面积为2520平方公里。
在优化空间布局方面,延续并强化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形态,引导城市向滇池流域以外东、西方向拓展,构建山水相融、绿廊相间的“一湖一环多廊道,一核三片双组团”城市空间结构。
“一湖”为滇池及西山,是中心城区生态与景观绿心;“一环”为湖滨生态环,包括滇池生态保护核心区陆域及滇池生态保护缓冲区;“多廊道”为城市片区及组团之间的生态绿廊。
“一核”为中心城区核心区,是昆明市高质量集聚发展的集中承载区,重点承担行政办公、现代服务、文化休闲、国际交往、商务会展、教育科研等功能。“三片”为空港片区、太平—海口片区、晋宁片区,其中空港片区是承载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的门户地区,依托空港打造港产城一体的航空新城,重点承担航空服务、临空商贸、高新制造、国际康养等功能;太平—海口片区是承载中心城区、安宁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地区,加快促进中心城区与安宁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重点布局休闲旅游、康养宜居、工业产业等功能;晋宁片区是昆明市大健康产业示范功能承载核心区,重点承担医疗、文化旅游等功能。“双组团”为双龙组团、西翥组团,是承载创新发展与旅游度假功能的重要空间,重点承担创意文化、度假休闲、康体疗养等服务功能。
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和坝区优质耕地
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方面,《规划》明确,现状耕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优先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将可以长期稳定利用耕地和坝区优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2.8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452.00万亩,主要分布在石林县、禄劝县、寻甸县等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
优先将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极敏感脆弱区,以及目前基本没有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潜在重要生态价值、有必要实施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上级下达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265.03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东川区、寻甸县和禄劝县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
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等不适宜城镇建设区域,确实无法避让的,应当充分论证并说明理由,明确减缓不良影响的措施,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101.66平方千米,新增城镇空间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核心区、安宁市、空港片区。
构建生态及农业格局
和城镇发展格局
《规划》明确,以粮食安全、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为前提,构建“一屏两湖三区、一核两翼四轴”的山水相融、圈层协同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一屏两湖三区”的生态及农业格局。“一屏”为长江上游(金沙江)生态安全屏障,“两湖”为滇池和阳宗海两大高原湖泊。“三区”为滇池流域绿色农业示范区、环城高效现代农业区和北部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区。
“一核两翼四轴”的城镇发展格局。“一核”为中心城区核心区,包括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不含七甸街道),承载昆明市中心城区核心职能。“两翼”为滇中新区,包括空港(大板桥街道)—嵩明片区和安宁片区。“四轴”为中心城区核心区至曲靖市、楚雄州、玉溪市、红河州方向的城镇发展轴带。
落实国家和云南主体功能区战略,全市主体功能区包括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化地区3类。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包括石林县、禄劝县和寻甸县,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东川区,国家级城市化地区包括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区、安宁市、富民县、嵩明县,省级城市化地区为宜良县。
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控制在680万人左右
《规划》明确,到2035年,昆明市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680万人左右,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控制在1万人/平方千米左右。全市实际服务人口按照常住人口的1.1—1.2倍配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通过优化建设用地供给和服务设施配置,引导市域人口合理分布,控制滇池流域范围内的人口规模,适度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增量,引导新增人口主要向滇中新区集中,实现滇池流域内外高质量协同发展。
完善“城市核心区—副城—地区中心—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城市核心区提升高端生产服务能力,重点承载经济贸易、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人文交流、康养旅游中心和综合枢纽功能;副城重点承载滇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陆港型物流枢纽功能;地区中心中,南部县城重点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外溢,发展生物医药和商贸旅游产业,加强区域城市协作,北部县城借助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业、清洁能源等绿色经济,适度吸引人口集中,保护生态环境;32个重点镇承担本镇及周边乡镇的生活服务职能,进一步推动产业特色化发展与人口集中;43个一般镇承担本镇的生活服务职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计划将巫家坝打造为
城市商业商务新中心
《规划》提出,优化中心城区金融服务功能布局,预留金融产业园区建设空间,以东风广场和北京路、人民路两条城市中轴线为核心,打造昆明市核心商务区和城市形象展示区。依托巫家坝片区建设,打造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跨境金融、数字经济以及物流供应链管理为主导产业的核心商务区。
打造巫家坝商业商务新发展轴。推进片区更新改造,引导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夜经济等产业聚集,培育巫家坝新型消费商圈,高质量打造城市商业商务新中心。
重点塑造特色空间景观轴。严格保护昆明市历史城区传统中轴线,塑造巫家坝山水景观轴、呈贡中央景观轴、晋城生态文化轴、昆阳文化景观轴,严格控制各轴线两侧的建筑和环境,打造视觉感知体验丰富的空间轴线。
以浅层和次浅层空间为重点开发区域,适当拓展次深层空间。重点将一环核心区、巫家坝新中心、火车北站、昆明南站、长水国际机场等地区作为地下空间管控区域,提升地上地下空间连通性,实行地下空间功能复合利用。
以城中村旧城区为盘活重点
整体规划 分步实施
在盘活存量空间和完善多元住房空间保障方面,《规划》明确,以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城区为盘活重点,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充分挖掘可利用的存量空间,引导有机更新,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注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营造特色公共空间,有序推进改造。推进存量空间盘活,以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为引领,持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水平,优化公共空间布局。
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促进住房体系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住房结构持续优化,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壮大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自有存量用地和存量闲置房屋,结合城中村改造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给。
到2035年昆明将建成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昆明市是云南省省会、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门户、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旅游目的地。
为此,《规划》提出,到2025年,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进展。城市辐射力和吸引力持续提高,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初步显现,经济贸易实力、科技创新活力、金融服务效能稳步提升,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有效拓展。
到2035年,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镇空间实现优化,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空间治理水平显著提高,滇池流域内外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到2050年,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知名度显著提升,形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