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享之名,让一些看似“钱途末路”的产业等来了咸鱼翻身的机会。前有自行车制造业,现在轮到了充电宝。估计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被主流大厂占据主要出货量的充电宝厂商,换个共享经济的马甲,也能引得投资者趋之若鹜,纷纷为这个项目下注。
每日金融记者发现,仅今年4月以来,就有5个共享充电宝项目融资成功,融资总额将近3亿元人民币,2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其中。其中,来电科技获得的2000万美元A轮融资,是目前业内获得的最大单笔融资。
此外,街电、Hi电、小电科技、魔宝电源等项目都宣布获得千万级融资。同时,新的创业者还在不断涌入,有电小鸟、云冲吧等10几个项目在寻求投资。
打着共享概念创业的项目越来越庞大。就在共享单车还没有分出胜负的时候,共享充电宝又如雨后春笋一般,借助资本的力量,开始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越来越多,人们玩手机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电量不足便成为不少人每天都担心的问题,共享充电宝的出现正是为解决这个痛点而来。
其实在这之前,各种手机充电设备,在汽车站、高铁和机场等枢纽中心随处可见,有的投币使用,有的免费使用,个人随身携带充电宝也很普遍。有人认为,共享充电宝能扩大使用场景,给一部分用户带来方便。
共享充电宝的创业公司激情昂扬,大有改变用户给手机充电习惯的雄心,不过也有市民对此不以为然。
“我都自带充电宝,不会租用共享充电宝”,和每日金融同一栋楼办公的吴先生告诉记者。同时他认为,一个共享充电宝的押金都要上百元,让人比较抗拒。
“这个还不如共享单车,(自行车)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共享充电宝的使用频率可能也比较少”,市民陈小姐告诉每日金融,尤其是网点目前不多的情况下,(每次用完以后)还要归还到指定地点,用户体验不好。
也有专家从设备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刘勤博士对每日金融表示,充电宝的制造门槛很低,小厂林立,共享充电宝设备的安全性不好说;通过数据线接入手机盗取信息的案例也时有发生,这也会让不少用户产生提防心理。
每日金融综合发现,目前共享充电宝项目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类似共享单车,直接租赁带走;另一种在固定位置充电,分时计费。前面一种会受到用户自带充电宝的冲击,几十上百元的押金已让大部分客户敬而远之。后一种的需求用户有充电的等待时间,但这类人充电也主要是应急,不会等待太长时间,分时计费的商业模式看起来也行不通。
共享充电宝与共享单车的模式诸多相似,都是打着共享的名义,让用户缴押金,再行分时租赁之实,这点和滴滴出行、爱彼迎(Airbnb)有本质的不同。相对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还有自己的问题。首先是设备成本低,却要收(相对设备本身价值的)高押金,让用户难以接受;另外,设备成本低带来的后果就是行业进入门槛低,共享充电宝容易被各种竞争对手大复制。
还有一点就项目如何盈利。目前,共享充电宝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用户押金、租赁费用和广告收入。前面我们分析了押金不一定能收上来。如果想在APP或设备上做广告,一旦用户基数上不来,再看看充电宝娇小的体积,想想就觉得不容易。
上面说的问题还不算致命,再过几年,随着电池技术的提高,手机的续航能力肯定会提升,再加上快充等其他充电技术的加强,充电宝对手机用户来说可有可无,那么共享充电宝这个项目也将不复存在。
共享是个筐,啥都往里装!从爱彼迎、滴滴出行,再到共享单车,以往觉得难以标准化的服务都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产品。共享充电宝之后,还有共享养老院、共享电动车、共享滑板鞋、共享停车位,甚至共享一张床,越来越多的共享项目都将走进我们的生活。共享经济已经势不可挡,一如前两年火爆的O2O服务:上门家政、上门美甲、上门按摩......
这些共享泡沫能存活多久呢?也许只有当资本的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有哪些项目在裸游。
后记:记者写这篇稿的时候,发现另一个资本助推的共享项目也很火热,那就是共享KTV。不过这个项目的名字基本上都叫迷你KTV。简单说,就是在商场或影院门口,开一个电话亭大小的KTV,用户体验向传统KTV看齐。你掏出手机支付以后,就可以进去鬼哭狼嚎的唱几曲。相比共享充电宝,这种让用户在碎片时间里消费的O2O项目,或许更有“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