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哈尔滨 | 从冰城到“诗都”:一座网红城市的出圈新姿势

阳春三月,冰雪初融。在第26个世界诗歌日来临之际,哈尔滨迎来了一张璀璨的文化新名片。

文 | 王芊

阳春三月,冰雪初融。在第26个世界诗歌日来临之际,哈尔滨迎来了一张璀璨的文化新名片。3月21日,“中国诗歌之城”授牌仪式暨“用诗歌迎接春天”活动在哈尔滨学院举行,中国诗歌学会正式授予哈尔滨市“中国诗歌之城”荣誉称号,这座充满冰雪浪漫的城市由此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副省级省会城市。

这不仅是其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更是城市品牌战略升级的重要契机。这一荣誉通过多维度的赋能,为哈尔滨打造更具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城市形象提供了文化支撑,并在文旅融合、经济提振、社会凝聚力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诗意基因深植城市血脉

在松花江滚滚江水的倒影里,中央大街鳞次栉比的面包石上,哈尔滨的诗意从未缺席。

萧红笔下呼兰河畔的苍凉诗性,迟子建雪原深处的生命哲思,张抗抗文字中跳动的北国魂魄,原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获鲁迅文学奖的诗人李琦,还有张曙光、冯晏、桑克……他们构成哈尔滨独特的“文学宇宙”,让冰城始终站在汉语诗歌的潮头。

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表示,哈尔滨有办了几十年的诗刊《诗林》,是八大诗刊之一,由哈尔滨市文联主管、哈尔滨文学院主办。诗不仅是文本,还是生活。哈尔滨的城市品格、精神风貌和市民生活空间,也非常有诗意。城市的建筑、冰雪大世界景观,都是凝固的诗。而“尔滨”作为近两年爆火出圈的旅游城市、入境游客非常向往的地方,无疑是中国热点,象征着诗与远方。

“哈尔滨诗歌历史悠久,城市文脉完整,诗歌园地百花竞放,诗歌事业蓬勃发展。”哈尔滨市文联党组书记孙建伟表示,近年来,在市委高度重视和中国诗歌学会大力支持下,市文联依托诗歌刊物,提升城市诗歌文化辐射力,培育校园诗歌文化,突出青少年诗歌普及教育,让诗歌在文化传承中创新发展、焕发生机。

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忠萍阐释了诗歌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将“中国诗歌之城”创建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结合,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与文旅融合发展相结合,将其作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持续擦亮哈尔滨特色文化品牌。

画意流淌于城市肌理

哈尔滨,是一幅四季更迭的天然画卷。

春日的松花江破冰开江,冰层裂隙间流淌的碧水与沿岸初绽的新芽,构成生机盎然的水墨长卷;夏日的太阳岛绿柳成荫,湿地深处的荷花与芦苇荡中穿梭的水鸟,勾勒出清新灵动的生态图景;秋日的阿什河湿地层林尽染,红叶与碧水相映成趣,宛如打翻的调色盘;冬日的冰雪大世界流光溢彩,冰雕雪塑在灯光下晶莹剔透,仿佛童话世界的立体绘本。

松花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定期举办的街头绘画展吸引着艺术家与游客共同描绘城市风光,画板上的四季更迭与真实的江景互为镜像。

欧陆风情的建筑化作凝固的诗篇,烟火气的老街织就市井的画卷,四季变幻的自然景观铺展天地的长卷,哈尔滨的城市美学,在一街一景中流淌,于一砖一瓦间绽放。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拜占庭风格穹顶与中央大街的巴洛克建筑群,在雪雾中若隐若现,石板路的斑驳光影与欧式雕花窗棂,共同编织出欧亚风情的视觉诗篇。

哈尔滨美术馆、老会堂音乐厅等艺术空间里,画展、雕塑展常年不断,本土画家以冰雪为灵感,创作出《寒江独钓》《雪韵冰魂》等作品,将北国风光升华为永恒的艺术意象。

诗画交融铸魂赋能

当“尔滨”成为现象级文旅IP,诗与画正为其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引力。

哈尔滨市将依托诗歌刊物,大力推动诗歌文化与冰雪文化、旅游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城市诗歌文化辐射力。

从松花江的涛声到中央大街的钟声,从诗人的笔尖到画家的画布,哈尔滨的诗情画意早已超越了地理的边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力量。

冰雪消融,春潮涌动。这座以“冰城”闻名世界的都市,已开启城市品牌建设的新阶段,哈尔滨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东方冰雪之都的独特魅力。在这里,每一片雪花都在吟诵诗意,每一道街景都在勾勒远方,每一次呼吸都浸润着文化的芬芳。

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必将在诗情画意的浸润中,以文化为根,以创新为魂,让更多人在冰雪与诗画的邂逅中,触摸到中华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