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杨
在上海动物园食肉动物展区前,哈尔滨姑娘小王正举着手机拍摄小老虎“红糖”的最新营业片段。镜头里,这只体重60多斤的“大型金渐层”正趴在水池边喝水,毛茸茸的耳朵不断抖动。
周六清晨直飞上海,白天蹲守展区,周日带着各类文创赶回哈尔滨……曾在成都凌晨五点排队看熊猫的“初代追星族”小王,如今正上演着升级版的“猛兽追星计划”。

她笑称:“这届年轻人旅游?不,我们是在为情绪价值充电。”看似软萌的文旅经济背后,藏着硬核的吸金逻辑:当“可爱”变为刚需,猛兽也能成为吸金密码。
从“熊猫卷王”到“萌虎铁粉”
“我到底是来看动物还是搞粉丝运营?”正如小王所说:“去年追熊猫要清晨狂奔,今年看老虎得研究动物行为学。现在连景区导览图都像偶像行程表。”在成都,她见识过“顶流熊猫”和花的魔力:粉丝清晨高举单反只为抓拍“女明星”啃竹子的慵懒瞬间;在哈尔滨虎园,她对着泥坑里打滚的“二埋汰”狂按快门,转头就把“野生顶流穿花袄”的冰箱贴带回家;而上海动物园的孟加拉虎“红糖”,则用一场“猛虎啃摇椅吓到炸毛”的戏码,让她心甘情愿地说走就走。“以前旅游看风景,现在旅游看动物营业——红糖站起来摆pose的瞬间,我直接颅内放烟花!”她手机相册里存着从成都到哈尔滨再到上海的行程单,每张票根都标记着“为可爱充值”的字样。

这种被网友戏称为“猛兽追星特种兵”的现象,暴露了当代年轻人的旅行哲学:景点可以复制,但和顶流动物互动的独家记忆无法量产——毕竟,谁能拒绝一个会啃摇摇椅的“金渐层”呢?
48小时追虎:年轻人的“情感快闪”
“时间就是金钱?不,时间是用来追星的。”小王展示着她的行程表:上海48小时,6小时蹲守红糖虎,2小时逛周边快闪店,2小时打卡咖啡馆P图发九宫格,除了休息和吃饭的剩余时间全耗在高铁和飞机上。
这种“特种兵式追萌”背后,是城市文旅精心设计的“情感钩子”:哈尔滨虎园把“二埋汰”的泥浆美化为“天然防晒霜”,上海动物园给红糖定制“猛汉撒娇”剧本,成都熊猫基地甚至推出“花花同款玩偶”——当动物被迫“996营业”,游客也在为“云养宠”的线下体验疯狂买单。

但残酷的是,假如有一天红糖长大褪去稚气,当二埋汰洗净泥浆变回普通东北虎,那些为萌力奔赴的机票酒店,是否瞬间沦为“沉没成本”?
可爱易逝,IP永生
站在上海动物园的玻璃前,小王突然指着“禁止使用逗猫棒”的告示笑出声:“这哪是看老虎,分明是在看城市IP运营的修罗场。”城市的算盘很精明:用动物明星制造短期爆点,用周边产品延长消费链,再用直播和表情包把一次性游客变成“终身粉”。那么当“可爱”成为刚需,城市文旅的护城河究竟在哪里?成都熊猫基地的直播矩阵,找到了“长情陪伴”的情感逻辑——把一次性观光变成长期情感投资,让粉丝从游客升级为“云家长”。
毕竟,游客愿意为“动物明星”停留的几小时,本质上是在为城市的创意买单。“我们追的不是动物,是城市会不会讲故事。”小王举着红糖徽章,一针见血。
当哈尔滨把“东北虎”变成地域文化符号,当上海让“都市萌虎”代言城市反差魅力,这场萌宠经济终局早已注定:谁能把“可爱”熬成“IP永动机”,谁就能用毛茸茸的爪子撕开城市叙事的新维度,让游客甘心奉上时间、钱包和朋友圈的流量王冠。否则,再猛的兽设,也扛不住下一波“萌力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