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杨
在东北振兴的版图上,黑龙江的县域经济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3月17日,黑龙江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年行动方案》,不仅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注入新动能,更释放出用“特色牌”破解同质化困局的强烈信号。
“千县一面”困局下的破冰尝试
黑龙江的县域经济曾长期受困于“资源依赖症”和产业趋同化。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当前全省仅有28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部分资源型县市面临“煤竭城衰”“林枯县困”的窘境。这种“一产独大、二产薄弱、三产滞后”的结构性问题,在东北寒地经济的特殊背景下尤为凸显。
以传统农业县为例,五常大米虽享誉全国,但精深加工率不足30%,品牌溢价尚未完全释放;伊春的森林旅游虽资源丰富,却受限于季节性短板和配套设施不足。
此次行动方案提出的“工业大县、农业强县、旅游名县”立体定位,本质上是将县域从“小而全”的跟随者转变为“专而精”的领跑者。例如,漠河市借力极光旅游打造寒地经济IP,仅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2月10日就实现游客接待量109.31万人次,同比增长46.29%。
这些实践表明,找准“一县一业”的主攻方向,才能把“冰天雪地”“黑土沃野”转化为真金白银。
政策工具箱里的“精准灌溉”
方案中“政策组合拳”的设计,暗含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治理思维升级。
2025年新出台的9项水产专项政策颇具代表性:通过良种补贴、冷链物流建设、品牌奖补等全产业链支持,预计带动冷水鱼产业规模三年内翻番至80亿元。这种“省级统筹+市县落地”的模式,既避免县市各自为战的资源浪费,又通过“先建后补”机制倒逼项目实效。
在哈尔滨周边,“总部经济+卫星城镇”的模式正悄然兴起。宾西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承接省会产业转移,已形成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而在中俄边境的绥芬河,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200亿元,黑木耳、蜂蜜等特色产品通过中欧班列远销欧洲,演绎着“买俄货,卖全国”的故事。
城乡融合催生“新增长极”
县域经济的突围,本质上是一场城乡关系的重构——新型工业化筑巢引凤、农业现代化提质增效、城镇化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破解“城市虹吸”。
在齐齐哈尔,中国一重的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代表着重型装备制造的世界高度;在大庆,页岩油年产量翻番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这些传统工业重镇的转身,印证着“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的创新路径。
更令人振奋的是,数字经济正在重塑县域发展逻辑。中国移动哈尔滨万卡智算中心的建成,让海伦市仁东村通过直播带货实现人均收入2.1万元;2024年1月至11月,绥芬河市跨境电商贸易额完成21.5亿元的背后,是数字清关系统将通关时间从3天压缩至1天的畅通。
这些“数字+产业”的生动实践,为农业大省的转型提供了新范式。
破局之路仍需跨越三重门
尽管蓝图已绘,挑战依然清晰可见——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如何平衡“输血”与“造血”?特色产业如何抵御市场波动?怎样在生态保护中培育新动能?
答案或许藏在“三基地一屏障一高低”的战略定位中: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基地,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打造向北开放高地,激活沿边经济潜力;培育冰雪经济、生态旅游等新增长极,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当克山县的马铃薯从田间走向实验室,当冰雕节庆嫁接数字文旅,这片黑土地正在证明:找准差异化赛道,县域经济不是负担,而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