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制的黑暗历史已过去,为何普利策奖却说《地下铁道》是针对当代美国的声音?

杜庆春认为,这本书的获奖和特朗普上台有关,美国知识界可能意识到应该将这本书捧火。

继入选奥普拉读书俱乐部推荐书目,被奥巴马列入夏季书单,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之后,黑人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一书日前又夺得普利策小说类大奖。这本新书刚刚由世纪文景出版,本周也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在发布会上,电影批评人杜庆春认为,这本书的获奖和特朗普上台有关,自由派需要平衡的筹码,美国知识界可能意识到应该将这本书捧火。

《地下铁道》的普利策奖授奖语是“小说聪明地混合了现实主义和寓言,将奴隶制的暴力与在神话中逃离的戏剧性融为一炉。这是针对当代美国的声音”。人们可能不禁会问,奴隶制的黑暗历史早已过去,为何《地下铁道》却是针对当代美国的声音?或许,怀特黑德接受美联社的采访能给我们部分答案:"我认为书中的白人至上主义是美国历史上的基本错误,而这种错误正在当今的白宫上演。”

构成一部20世纪后半叶黑人在美国的历史

《地下铁道》讲述了19世纪美国内战爆发前,佐治亚州棉花种植园里年轻女奴科拉通过秘密的地下铁道,向北逃亡,争取自由的故事。本书的灵感来源是帮助黑人逃亡的“地下铁道”——美国废奴运动期间由废奴主义者秘密搭建的网络,从南方蓄奴州向北方自由州和加拿大运送奴隶。在书中,怀特黑德将“地下铁道”设定为一个真实存在的铁路体系。

怀特黑德描写的种植园的生活具有现实基础,《地下铁道》的中文译者康慨介绍,怀特黑德从1930年代“联邦作家”计划里前奴隶口述的人生故事和一些前奴隶的回忆录中,挖掘许多细节和奴隶使用的词汇,把史料编织成一副奴隶制的全景图。

女主人公科拉逃出种植园之后,乘坐地下铁道的列车来到美国各地,在这些旅程中,“怀特黑德使用了历史叠加的方法,把美国内战之前到20世纪后半叶种族问题的一些重要的事件,叠加到科拉的旅程当中去了。”

康慨说,科拉逃亡到南卡罗莱纳,发现人们对黑人进行坏血实验,其实这来源于20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在亚拉巴马州以为黑人男性提供医疗服务为名,在黑奴身上研究梅毒。随后,科拉逃到北卡罗莱纳,被白人废奴主义者藏在阁楼上,她如同身处安全的监狱,和外界唯一的联系就是阁楼的窥视口。这也来源于真实历史:女奴哈丽雅特·雅各布斯在阁楼里藏了七年,只能从窥视口看自己的两个孩子,但是她不能说,孩子也不知道,她这个窥视口朝向屋子里,而科拉的窥视口是往外看的,她看到的是城市的广场,市民们在集体狂欢,拷打黑奴,处死敢于帮助奴隶的白人。她看到的是大屠杀, 因此科拉“化身为了安妮·弗兰克”。

杜庆春也表示认同:“怀特黑德并不在小说里讲科拉的生命体验,而是通过科拉的旅程来构成黑人历史。”

女主角被意外塑造成女权主义代言人

除了将种族问题进行了对应和梳理,在《地下铁道》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女性角色。在这本书中文版发布会的开场视频中,逃亡的科拉与《爱乐之城》主角米娅等影视中女性角色一起,被剪辑成了一段女性宣言:不要束缚自己,要勇敢去追求梦想。她们,也正是奥普拉所说的“倒转世界”的力量。

奥普拉在与怀特黑德的对谈录中,写到前奴隶、女权主义者索杰纳·特鲁思让她至今铭记的一句话:“如果上帝创造的第一个女人可以强大到独自一人将世界颠覆,那么我们这些女人一起,应当足以将世界倒转回来,让它重回正道。” 

不过,怀特黑德一开始并没有想把主角塑造为女孩,他坦言,一直想象主人公是一个男人,想要逃跑去寻找他的妻子或者孩子。但过去的几本书都是以男性为主角,于是他决定挑战自己。

杜庆春非常理解这种挑战,他指出,写作不是自我表达,而是进入陌生领域的冒险。科拉这个女性正是“作者这次写作中最大的陌生领域。”要找一个对奴隶制抨击的支点是容易的,但是写一个黑人奴隶性别意识成长的经历,难度非常之大。

怀特黑德意外地把主角塑造成女权主义的代言人,不过,历史上的地下铁道和女权运动却有着密切的联系。1848年,美国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在纽约州举行,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很多宣传都刻意模仿了废奴运动的口号。大会有几位组织者为地下铁道工作,帮助奴隶逃亡,一位组织者的家就是地下铁道的一站。

这并不是黑人女性题材的小说第一次获得普利策奖,此前获得普利策奖的两部女性黑人题材小说中,艾丽斯·沃克的《紫色》第一页便是“父亲把我强奸了”;托妮·莫里森的《宠儿》耗费大量笔墨描写女奴母亲为了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而杀死孩子的残忍过程。对此,托妮·莫里森宣称,要“撕去奴隶制暴力上的面纱,不让白人心安理得地过日子,让他们知道痛是怎么回事”。

同样,不少读者感叹,翻开《地下铁道》,便是陷进了血腥与暴力的泥潭,白人种植园主对黑人奴隶施加的杖刑、鞭刑、绞刑,黑人之间的互相虐待和背叛,都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杜庆春认为,“怀特黑德并没有沉迷于消费痛苦,他把痛苦瞬间呈现之后,迅速用奇幻化的手法使之变得理性而冰冷”。他进一步指出,小说对历史痛苦的回忆绝不局限于私人的简单判断,而是超越了美国史和黑人史,可见作者具有强烈的野心。

奥巴马对《地下铁道》有两个词的评语,一个是“绝佳”,指的是怀特黑德的文学质量和语言水平;另一个是“有力”,本书译者康慨认为,指的正是这部小说中的政治潜能。 

此外,《纽约时报》也在报道中提及,在此次特朗普上台后的首届普利策奖中,除了《地下铁道》,其他获奖作品也涉及历史和现实中的种族和阶级问题。

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3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