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涛
3月11日下午3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枣庄市委书记张宏伟在面对媒体提问时表示,枣庄市把今年确定为“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年”,将深入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具有枣庄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切实跑出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加速度。
实际上,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枣庄近年来的发展成色令人瞩目。GDP增速连续12个季度领跑山东,2024年枣庄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更是增长6.2%;去年12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山东省平均增速,其中9项指标增速居山东省前5位。
一项项数据的背后,是枣庄坚持不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创新驱动、实现“转型突围”的努力。这座曾因“一煤独大”陷入发展困局的工业老城,正在海岱大地上证明:资源型城市的重生,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破茧成蝶的进化。

破局:传统产业的“凤凰涅槃”
枣庄素有“鲁南明珠”之称。曾经的枣庄,因煤而兴。这里拥有深厚的传统工业底蕴,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以上。但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传统能源产业面临挑战,单纯依靠传统工业枣庄将难以为继。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枣庄市委书记张宏伟明确指出:“加快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
改革不是从头重建,关键在于找对方向、突出特色。
站在华电滨湖350兆瓦光储一体化项目的观景台俯瞰,7000亩水域的光伏矩阵与波光粼粼的鱼塘相互映衬,景色十分壮观。该项目巧妙利用采煤塌陷区,创新采用“光伏发电+农(渔)光互补+文旅+产学研”模式,构建起独特的生态经济复合体,成功将昔日的生态伤疤转变为绿色发展的新典范。
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折射出枣庄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深层逻辑——不是简单的关停并转,而是通过价值重构实现产业新生。
枣庄煤炭产业的改革不止于此。过去五年间,枣庄累计关闭超过二十处煤矿和数十台小煤电机组。但“去产能”并非简单淘汰,而是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价值重生。
在联泓新科的生产车间,煤炭经深度加工后“变身”为生物可降解材料,产品附加值提升近20倍,这家脱胎于传统煤化工的企业,如今已成为新材料领域的“隐形冠军”。通过自主研发将煤炭转化为生物可降解材料,联泓新科的产品附加值提升近20倍,其生产的聚乳酸制品已进入欧莱雅、星巴克供应链体系。
这种“点煤成金”的魔法背后,是枣庄真金白银的技改基金支持,以及对企业“一企一策”的智能化改造方案。
枣庄市在推动建材、造纸、纺织、煤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发力。2021年开始,枣庄便创新实施“政投保贷券服+企业”的智能化技改新模式。设立总规模25亿元的工业技改基金,引入金融机构和融资担保公司,建立技改基金投保贷联动联席会议,按照“一企一议”原则,为技改基金拟投项目授信开辟绿色融资通道,解决企业技改资金难题。
数据显示,枣庄传统产业正在经历“数字重生”。聚焦传统优势产业,枣庄实施产业数字化升级工程,开展新一轮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业技术、工艺设备、产品质量、能效环保等水平。2024年枣庄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463个,总投资1046.4亿元;新培育省级数字经济“晨星工厂”4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个;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约5%。
2025年,枣庄将开展“技改荟・数智行”活动,继续支持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立新:新兴产业的“卡位突围”
2月24日,2025年枣庄市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举行,欣旺达二期、科达利三期等项目开工。新能源及锂电产业的做大做强,正是枣庄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缩影。
其实,枣庄并不是锂电产业领域的“后起之秀”,早在2003年,枣庄便超前布局锂电产业。近年来,枣庄不断加码,以真金白银扶持锂电产业、真情实意招引龙头企业。2023年,枣庄出台了全国首部锂电产业专项法规——《枣庄市锂电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为当地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此外,枣庄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锂电产业工会、创建多个锂电新能源领域创新平台……种种举措,只为帮助枣庄锂电企业无忧发展。
不仅如此,枣庄还构建了以枣庄高新区为核心基地,滕州、薛城、台儿庄为配套产业区,市中、峄城、山亭为协调发展区的“1+3+3”锂电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左右邻就是产业链、产业园就是生态圈”的发展模式,避免各区县恶性竞争。
枣庄的努力也在被更多人看到。2024年,枣庄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锂电项目超过一百个、总投资超过一千七百亿元,锂电新能源企业发展到了278家,成功举办2024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百年煤城”正在向“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华丽转型。
作为曾经的“中国煤城”,枣庄正依靠吉利、欣旺达、丰元锂能等龙头企业以商招商,精准招引上下游配套项目,已形成了从锂矿开采加工到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及电池制造、检验检测、终端应用及拆解回收的产业链条,年产能实现正极材料16万吨、负极材料6万吨、电解液26万吨、隔膜21亿平米、电芯32GWh、拆解0.9万吨。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能源竞争逐渐白热化,产业链更上游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愈发重要,枣庄的优势正在凸显。
枣庄显然不止于此。张宏伟在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枣庄将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规划建设25平方公里的零碳智谷产城融合示范区,超前布局固态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氢燃料电池等行业新赛道,持续提升“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知名度和影响力。
站在2025年“重点工作集中攻坚年”的节点,枣庄的转型故事仍在续写,这座城市的每一次破立抉择,都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层实践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