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学菲
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的势能进一步释放和加强。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商业航天”,再次成为高频词。
在“2025年部分重点工作”中明确指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2024年之后,商业航天被第二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商业航天的发展也被肯定,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工作时指出,去年新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商业航天、北斗应用、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落到安徽,作为长三角科创“黑马”,紧跟国家战略,政策出台、政府引导,重点城市先行、产业集聚、企业上市,壮大规模、谋划未来,商业航天已经“飞”上新高度。
政府引导 政策出台
商业航天,区别于传统政府主导的航天活动,是通过市场化机制运作,以获取商业利润为首要目标的航天活动。产业涵盖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商业发射服务、遥感服务等多个上下游环节,是一个综合性经济形态。
继2024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商业航天后,安徽持续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落地发展。
2024年5月10日,《安徽省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构建“一极多星”的商业航天产业格局,旨在通过合肥作为核心极点,带动多个特色城市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2024年9月30日,安徽正式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商业航天纳入空天信息产业新增长点,推动深空能源动力、深空智能控制、深空测控通信等前沿技术的工程化,拓展发展新空间。
2024年11月,安徽发布《安徽省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聚焦低空经济、商业航天、卫星应用、深空探测四个方向,提出到2027年,力争空天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培育约300家规模以上企业。

其中,该方案对商业航天作出了明确的目标计划,到2030年累计量产100发商业火箭及发动机、100颗商业卫星、100架通用飞机。
并且,该方案还出台相关政策细则,给予商业航天“真金白银”支持。对成功发射入轨投运的商业卫星,给予卫星拥有企业单颗50万元、单个企业每年不超过1000万元的卫星发射奖励;对研制或示范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三首”产品,省财政按其单价(或货值)的15%给予奖补,最高1000万元;支持建设空天信息领域标准体系,对主导制定国际、国家标准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最高奖补100万元、50万元。
2025年,安徽出台《安徽省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进一步完善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协同发展。
产业链动城市 合肥、安庆…率先“起飞”
政策之上,安徽商业航天,产业和城市已实现同步发展。并通过“一极多星”的产业格局,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在省内多个城市落地生根,亮眼全国。
“一极”,以合肥为核心,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园,推进卫星制造基地、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商业航天测运控产业创新研究院等项目,争创国家空天信息产业先导区。
合肥商业航天的实力,产业链和相关企业上市发展快速。
2023年,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合肥市签约,投资15亿元建设“航天信息产业园”,计划在合肥部署“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华东基地。这一项目不仅将实现年产30颗卫星的能力,更瞄准农业、环保、城市治理等遥感数据服务市场。
产业链集聚上,据安徽日报报道,截至2025年2月,合肥高新区已聚集约140家产业链企业,形成覆盖卫星整星及核心部件研制、通导遥卫星星座运营及测运控、卫星数据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相关企业上市,2025年1月2日,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图测控”)正式登陆北交所。星图测控上市,作为合肥高新区商业航天产业的相关企业,不仅成为2025年整个A股市场首家上市企业,更是北交所商业航天第一股。

“多星”,安徽推进蚌埠空天制造产业园、芜湖长三角空间信息产业园、池州商业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淮南卫星测控管运基地、安庆商业航天产业集群等建设。
安庆,发展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重点布局卫星元器件、无人机整机及配件等航空航天配件制造。根据政府规划,到2027年底,计划落地不少于30个商业航天项目,产业规模超百亿元。
具体来看,安庆商业航天已成效显著。一方面,安庆的北斗实力全国领先。2024年10月2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根据通知,全国共有39个城市入选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其中安庆市成功上榜。
另一方面,项目落地,产业集聚。2024年11月11日,安庆首颗卫星“天仙配号”成功发射升空;2024年12月9日,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开工5个商业航天项目,总投资35亿元,占地380余亩,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超百亿元。
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安庆全市已落地商业航天项目6个,总投资额达76亿元。产业链落地上,已经初步形成涵盖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发射服务等多个环节的完善产业链。

池州,建设商业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火箭制造、卫星测运控等领域。根据规划,到2030年,池州商业航天产业产值将突破200亿元。具体来看,池州通过聚焦“火箭+卫星+材料”的生态闭环,已经构建了“技术研发—中试—量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首先,研发卫星通信载荷项目。星移联信卫星通信载荷智造工厂项目于2024年5月投产,并计划于2025年底发射“池州一号”卫星。其次,龙头企业入驻。池州星河动力航天公司已完成“智神星一号”可回收液体火箭的组装,其发动机试车基地也已投入运营。
最后,产业链延伸。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池州已签约12个航天项目,总投资达155亿元,涵盖低轨通信卫星载荷研发、航空航天发动机特种功能构件研发等。
安庆和池州之外,芜湖,打造长三角空间信息产业园,聚焦卫星应用和空间信息产业;蚌埠,建设空天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火箭发动机、航天级关键材料等,设立10亿元规模的商业航天发展招商基金;淮南,建设卫星测控管运基地。可以看到,合肥、安庆和池州,以及芜湖、蚌埠、池州和淮南等地,安徽商业航天,已从一个城市到“多点开花”。
同时,商业航天模式上,不同于北京、上海聚焦火箭总装和发射服务,商业航天赛道上,安徽已走出自己的差异化路径,通过产业链动城市,并以卫星应用和配套产业链为突破口,构建“小而精”的生态闭环。
商业航天,安徽科创“第三极”?
近年来,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随着安徽商业航天产业不仅带动了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形成了合肥、安庆、池州、芜湖和蚌埠等多个城市的产业协同效应,安徽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势头愈强,科创“第三极”的面貌也初显。
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技术创新与突破、产业布局与集群建设上,商业航天,打造科创“第三极”,安徽谋划未来。
当北京、上海以“国家队”资源和资本密度构筑商业航天第一梯队时,安徽的商业航天路径,不做“第二个酒泉”,而是以“量子通信+深空探测+卫星应用”展开错位竞争。

一方面,通过产业协同,布局和构建“航天+”的跨界生态圈,将商业航天嵌入新能源汽车、光伏、人工智能等产业。
奇瑞汽车联合合肥若森智能研发车载相控阵卫星通信终端,将航天级天线技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实现偏远地区“无盲区通信”,计划2025年装配百万台车辆。阳光电源将卫星电源控制技术反向应用于光伏储能系统,使充放电效率从92%提升至95%。安徽农垦集团与长光卫星合作,通过“吉林一号”卫星数据优化农田管理,2023年试点区域水稻亩均增产8%,带动卫星数据采购订单超2亿元。
另一方面,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安徽与上海、杭州共建“研发—制造—应用”协同网络。
产业链分工,上海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负责火箭总装和大型卫星平台,合肥聚焦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和量子通信载荷,杭州提供云计算和数据处理支持。基础设施共享,合肥“巢湖明月”超算中心向长三角企业开放算力资源,卫星数据处理成本降低50%;芜湖航天科技城与上海临港卫星产业园共建“异地研发—本地制造”模式。
资本联动,安徽联合沪苏浙设立100亿元长三角空天信息基金,已投资蓝箭航天、银河航天等10家企业,其中4家计划在安徽布局制造基地。
未来,安徽商业航天,不仅在于培育几个“隐形冠军”,更在于构建“空天信息—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