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 | 青岛市人大代表王文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护祖国未来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 | 牛星钧

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幸福的源泉。

《2024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以46862名青少年为对象,小学生抑郁检出率超10%,初中生抑郁率超过30%,高中生抑郁率超过40%。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处于爆发时期,出现抑郁、厌学、休学的越来越多。

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青岛市人大代表、即墨区国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王文华,尤为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她看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以上情况在青岛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未来十余年是青少年升学竞争最严峻的时期,引发的心理问题将更加突出。对此,王文华提出以下建议:

健全工作体系

心理服务不是一个单位的事,需要相关部门给予足够重视,共同推进落地落实。应构建各级有人抓、有部署、有措施、常态化,个人知危害、知预防、知化解途径,社会面服务站点方便、易找、管用的全覆盖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体系。

加大排查力度

加大心理状态普查力度,每年要对中小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将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强心理教育

对学生家长进行公益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普及家庭教育和心理学知识,学会应对和处理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升学压力,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极端事件的。

突出预防为主

针对目前心理咨询专家人数少一时难扩充的现状,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各责任单位的优势,采取分专题任务的办法,打造一批心理教育精品课程,与心理测试软件一并发放每个学生家长,给青少年扫码观看,自行测试,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加强宣讲化解

整合现有的心理热线和广播节目,运用新媒体技术,组织专家集中打造青少年喜爱、知名度高、质量优、可回放的直播类、音频类心理咨询栏目,自行选择时间观看收听,让青少年受益。邀请国内知名专家通过线下线上同步的方式,开展大型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调适技巧和救援路径。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协调各大院学加大应用型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并与社会组织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心理疏导、心理援助等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发挥社会组织优势,扩大服务覆盖面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健康社会组织,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向有需求的对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专业工作者在婚姻家庭、矫治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方面的优势,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