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滕泰:摆脱后发式增长模式是解决“内卷式”竞争的关键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以“创新函数”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模式,可能大部分中国企业家还没有学会。他不是不想创新,而是不敢创新,不会创新。

2023年4月14日,上海市浦东新区,2023慕尼黑上海电子生产设备展,苏州艾利特机器人有限公司,艾利特机器人,水果抓取站。来源:界面图库(范剑磊)

记者 闫桂花

过去几年,“内卷”已经从一个纯粹的人类学概念变成了一类“越努力越低效”的社会和经济现象的统称,反映在产业层面,表现为企业为争夺有限资源而通过价格战、同质性竞争等而进行无效或过度竞争,不仅削弱了企业竞争力,也扭曲了资源分配、降低效率、阻碍创新,对整个行业甚至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整治“内卷式”竞争也因此成为近期的一项重要经济工作。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2025年新年伊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矛盾的关键举措。

不少行业和企业也公开表达了反内卷的态度。2025年开年,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企业推出取消骑手超时扣款、调整“仅退款”金额上限等做法,以减少恶性竞争;吉利控股、长城汽车也表示,明确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其他如餐饮、新能源、水泥等行业机构也纷纷做出类似表态。

怎样的竞争是恶性的“内卷式”竞争?如何解释“内卷式”竞争与通缩的关系?为何“内卷式”竞争会发生在当下,对此企业、政府该如何应对?为回答上述问题,界面新闻记者专访了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

他认为,拼成本、拼价格,是因为中国的企业,或者说整个中国经济还没有摆脱后发式增长模式。对企业来说,要改变传统的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引入以“创新函数”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模式,同时构建类似“苹果链”这种良性的生态圈,让整个产业链或生态圈上的合作伙伴都能拥有合理的、舒适的利润。

对政府而言,要放松管制,减少低效或无效投资,减少不合理的补贴,因为这些实际上都是政府无意中参与到“内卷式”竞争的一些手段。与此同时,必须尽快扩大内需,因为内需不足是“内卷式”竞争发生的重要背景。

以下为对话全文:

界面新闻:关于产业的内卷,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这是市场竞争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就会表现为内卷,体现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通过这种竞争也获得了竞争力;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内卷是导致中国经济通缩的主要原因。你怎么看?

滕泰:这两个观点都值得商榷。首先,正常的竞争才是获得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市场地位的有效的手段。正常的竞争,既包括产品创新、渠道、品牌、场景创新等等,也包括一定的合理范围内的价格竞争。但是,依靠不正常的政府补贴,依靠严重扭曲的劳动成本或资源成本、以低于合理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进行的价格竞争,我们称之为“内卷式”竞争。这个是不正常的。

我们提倡合理的、市场化的竞争;同时也应该反对这种不合理的“内卷式”的竞争。

中国企业在后发增长过程中的早期,更多地采用了成本和价格竞争的手段,来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我们已经走过那个特定阶段,到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中国经济无论从体量,还是发展质量、产业结构、技术能力等各方面来讲,都应该尽快告别单纯的拼成本、拼价格的“内卷式”竞争,而是用创新、品牌、渠道、更好的服务,以及引领生活方式、文化内涵等,来获得更有舒适利润的市场份额。

“内卷式”竞争一方面会损失自身的利润,同时也必然压低上游供应商利润、或者本公司员工应得的要素报酬,同时,也让竞争对手有了过多的压力,以至于有人用整个产业链上寸草不生来形容“内卷式”竞争的惨烈状况。这是不合理的。

至于第二个观点,把当前的通缩归因于“内卷式”竞争,这也是错误的。通缩是个宏观现象,本质上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和供给过剩造成的。在这个背景下,不管你怎么竞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都会持续走低。它不仅是个价格现象,而是伴随着经济衰退、失业、企业经营状况的下降、利润率的下降等等很多表现。面对通货紧缩这种总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的宏观局面,很多企业会被迫卷入“内卷式”竞争。所以,通货紧缩是“内卷式”竞争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能因果倒置,反过来用“内卷式”竞争来解释通货紧缩,这显然是错误的。

界面新闻:那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获得更有舒适利润的市场份额,宁愿拼价格、拼成本?

滕泰:中国的企业,或者说整个中国经济还没摆脱后发式增长模式。大部分中国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他们熟悉各种降成本的管理模式,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这种管理模式,中国企业家都用得非常娴熟了。传统的生产函数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投入和产出一般是线性关系,至少是正相关关系,一份投入必然对应一份产出。而且传统的物质经济中,生产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产品是经济循环的中心,卖产品几乎是价值实现的唯一方式。

但以数字经济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研发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信息传媒产业等为代表的软价值经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生产过程,而是创新环境、信息元素、灵感概率、参与群体、叙事体验等众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新价值创造方法。

制造业生产也是如此,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小家电或一件衣服仍然是在线下商店销售,那么它依然遵循“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经济循环。然而,如果这款小家电或衣服要进入京东、淘宝、拼多多、抖音等数字化平台来销售,那么它就进入了“平台—产品—场景—流量—体验—变现”的软价值经济循环过程。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事就是:如何选择平台、如何创新场景、如何购买流量或创造流量、如何创造叙事体验价值以及如何变现的问题。

这种以“创新函数”为基础的新的管理模式,可能大部分中国企业家还没有学会。他不是不想创新,他是不敢创新,不会创新。创新函数描述的投入产出关系,是个不确定的关系,是个概率关系。我在去年出版的《软价值经济学——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里,就用创新函数描述了这种概率关系,有可能投入100万,产出几个亿,也有可能投入几个亿,产出是0。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企业家确实是不敢干,所以他们宁可去拼成本,压低人力成本,但是却不敢去投入创新,因为投入可能投了很大的钱,产出是0。

怎么掌握这种创新的方法,这是中国企业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硅谷,以英伟达、苹果、谷歌等为代表的创新企业总是能创造出新东西。中国的华为公司,1990年代也就是个通讯设备制造商,现在是个科技公司,同样的研发成本在华为总是能创造出很多新东西。很多类似于IPD、OKR等以创新为基础的管理方法、考核机制,很多中国企业家还不熟悉。现在从院校到EMBA培训,创新函数和相关管理方法的教学和培训还非常少,企业转型太慢,就会“内卷式”竞争,这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界面新闻:你以前提到过,很多中国的电子消费品公司都愿意给苹果做代工,因为能确保得到一定的收益。苹果生态链的构建,对中国企业杜绝内卷,有何借鉴吗?

滕泰:当然有借鉴意义。苹果产业链实际上是一个生态圈,苹果公司作为这个生态圈的领导者,自身固然拥有丰厚的利润,但是要让产业链上或者这个生态圈上的合作伙伴也拥有合理的、比较舒适的利润,这样大家才能共同发展。目前我们中国的很多企业的生态圈也已经在向这个方向演化。

白色家电行业其实也曾经“内卷”过,但是现在已经不“卷”了,美的、格力、海尔等企业,在全球有产品创新能力,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销售网络,有自己的定价权,也有非常舒适的利润率。

界面新闻:很多专家提到,地方政府竞相实施的以财政资金补贴为主的招商引资政策和产业扶持政策等手段,是导致多数行业“内卷式”竞争的一大原因。那如何改变政府的这种行为?

滕泰:政府从自身感觉来讲可能认为是扶持、支持企业发展,而不是“内卷式”竞争,但从宏观来讲,不管是免费的土地还是代建的厂房,还是低价的能源,或者赠送的能源指标,税收的减免,这些都是政府参与“内卷式”竞争的手段。

另外,中国很多出口产品获得了生产补贴、出口补贴,这些财政的支持也来自政府。但这些宝贵的财政资源,每年几万亿的生产补贴,每年一两万亿的出口补贴,实际上全都以低廉的价格送给了海外的消费者,有些时候甚至产品的利润还没有政府给的补贴高,最终只赚出口退税的钱,或者赚生产补贴的钱。

如果从供给侧发力的话,政府能做的就是要放松管制,放松管制是最大的支持,少搞低效无效投资;其次,减少不合理的补贴,减少过度的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已经有的要尽快退出。

从宏观上,中央政府要尽快扩大内需。当前的总需求不足,本质上是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也就是说,投资是过剩的,但居民消费是不足的。从扩大内需来说,财政政策要尽快从建设财政转向民生财政。积极的财政政策关键不在总量,财政赤字率是4%还是5%,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发力的方向。如果发力方向对,给老百姓发几万亿消费券,用不了那么高的赤字率也有效果,经济就能企稳向好。但如果去搞低效投资和无效投资,再高的赤字率也没有用。同样一笔扩大内需的财政资金,如果用来发消费券的话,可以带来3到5倍的宏观乘数,如果去搞投资的话,总体来看也就1.06的宏观乘数,这个相差是非常大的。

货币政策上就是要降息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央行已经开始做,但还没有大规模做。像日本央行那样大规模买入股票ETF,推动股市的上涨,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个实际上也是变相的发钱。

所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决策观念到行为模式,再到奖惩机制,都要推动深刻的转型,才能改变这种情况。

界面新闻:最近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在第48期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到,他们调研了很多行业,包括光伏、汽车在内,在2024年里整个行业没有任何一个小细分产业链利润为正。既然如此,为什么企业会主动卷入这种“内卷式”竞争?

滕泰:理论上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存在的。企业有利润,才能够维持生产,如果没有一个细分产业利润为正,那理论上它就应该退出生产。我觉得有一种可能,这是短暂的、阶段性的存在,即前几年利润为正,或者利润非常丰厚,大家都跟着赚过钱,这两年价格阶段性下跌,形成周期性或者阶段性的亏损,如果是这样的话,企业就会坚持一下,希望等到价格回升就赚钱。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企业关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考虑员工的前途、资本的退出,哪怕是决定关门了,在正式停产之前,还要减少这个固定成本的损失,在原材料库存没有消化完之前能多生产一点就增加一点收入,减少一点固定成本的损失。所以总之,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要么是阶段性和周期性的,要么就是局部的。

以上无论哪种情况发生都是不正常的,希望中国企业都能够掌握以“创新函数”为底层逻辑的管理方法,告别“内卷式”竞争,让企业有舒适的利润,让员工有合理的报酬,让同行业和上下游都能良性发展。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