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才政策观察⑦ |各地人才工作预算与机构建设力度差异有多大?

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在人才工作预算和机构建设上相对滞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人才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吸引力的提升。

图片来源:图虫

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课题组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钱明辉、应芷安、潘菲

界面新闻/界面智库:崔宇、毛盾、王玉

2024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界面新闻/界面智库等联合启动了“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旨在科学评估不同区域“人才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水平,发现各地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和“堵点”,为各地人才政策制定提供兼具实用性和针对性的参考。课题组撰写的《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已于11月9日在南京举办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发布。

相关阅读:

长江经济带“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研究报告:成都、武汉、上海位居前三,部分中小城市更“爱才”

中国城市人才政策有哪些特征?离“人才友好型”还有多远?

课题组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政策精神,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从政策广度、政策力度和政策效果等维度全面综合地构建了“人才友好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爱才友好度”“育才友好度”“引才友好度”“用才友好度”和“宜才友好度”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32个二级指标。

相关阅读:

城市人才政策观察① | 各地人才服务各具特色,侧重点有何不同?

城市人才政策观察② | 人才政策哪里更透明?中小城市有待提升

城市人才政策观察③ | 人才住房保障:西部表现突出,东部更加多元

城市人才政策观察④ | 中小城市如何打造包容性引才政策?

城市人才政策观察⑤ | 西部地区人才培育政策短板明显,哪些领域亟待完善?

城市人才政策观察⑥ | 支持企业自主引才,中西部地区还要再加把劲

为了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爱才友好度”,课题组对“人才机构预算度”进行了细致的评估(得分在0-1分之间)。该指标包含人才机构供给度和人才预算侧重度两个二级指标。其中,人才机构供给度统计各城市是否建立独立的人才工作局级单位;人才预算侧重度通过计算各城市人才工作项目预算与该地组织部本级预算总额的比值,评估城市组织部门年度预算支出对人才引进、培养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具体来看,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的“人才机构预算度”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人才工作项目预算覆盖度在东部地区和特大超大城市中更高。长江经济带城市中,人才工作项目预算覆盖度(即有专项人才预算的城市占比)为64.5%,东部地区高达88.0%,高于中部地区(57.7%)和西部地区(57.6%)。同时,特大超大城市的人才工作项目预算覆盖度更是达到了100.0%。相比之下,中小城市的人才工作项目预算覆盖度仅为58.4%,表明其在人才预算公开和重视程度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第二,人才工作项目预算在组织部本级预算总额中占比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城市以及大城市。中部地区城市的人才预算占比中位数高达29.6%,东部与西部地区城市分别为17.9%与18.5%。大城市中位数为34.8%,特大超大城市仅为7.7%。

第三,独立人才局的设立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城市中呈现出较大差异。长江经济带城市中,仅有25.5%的城市设立了独立人才局,反映出大部分地区在人才管理机构建设方面仍有待加强。中部地区设立独立人才局的城市比例最高,达到40.4%,西部地区最低,仅为9.1%。这一差异可能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才政策导向以及政府重视程度有关。从城市规模看,特大超大城市中有57.1%的城市设立了独立人才局,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6.9%和22.1%,显示出特大超大城市在人才管理机构建设上的领先地位。

第四,从人才工作预算投入与机构建设的匹配度来看,东中部地区和特大超大城市均较为完善,显示出较强的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而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在人才工作预算和机构建设上相对滞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人才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吸引力的提升。

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人才机构预算度,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西部地区城市应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这些地区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提高人才工作项目预算占组织部本级预算总额的比例,为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提供更加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是中小城市应积极探索设立独立的人才局。虽然中小城市在人才资源上无法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相媲美,但通过设立独立的人才局,可以更加专业、高效地开展人才工作,提高人才引进和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三是特大超大城市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投入结构。虽然这些城市在人才工作上的投入已经相对完善,但也需要关注投入结构的合理性。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投入,减少对单一人才引进环节的过度依赖,从而构建更加完善、可持续的人才发展体系。同时,也应加强对人才工作成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确保投入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