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

1月1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规划》相关内容。

文 |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刘瑞

近日,《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哈尔滨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哈尔滨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也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为了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1月13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规划》相关内容。哈尔滨市委常委、副市长谭乐伟作主旨发布。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卢军,哈尔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张建军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谭乐伟就明确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强化底线管控,筑牢安全基础;深化区域协同,推动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主旨发布。谭乐伟介绍,《规划》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全域全要素规划管理,在市域范围内,更加侧重战略部署和总体格局,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更加侧重功能完善和结构优化。

发布会现场

明确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规划》明确,哈尔滨的城市性质为黑龙江省省会、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东北先进制造业基地、向北开放门户、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国际冰雪旅游目的地。目标愿景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繁荣创新、时尚浪漫和幸福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强化底线管控,筑牢安全基础。《规划》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和安全,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到2035年,哈尔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574.2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78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0701.87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222.97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深化区域协同,推动协调发展。《规划》指出,哈尔滨市将立足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要求,预留发展用地,优化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哈尔滨临空经济区等区域功能布局,预控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与周边区域空铁联运交通通道,加强陆海联运、“冰上丝绸之路”通道预控,更好地融入国际大循环。强化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功能互动,深入推进深哈合作,共建哈长城市群;落实黑龙江省“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战略部署,强化省会引领,推进哈尔滨都市圈建设。

统筹保护发展,构建理想格局。《规划》重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统筹农业、生态和城镇空间,在市域推动形成“一廊两屏三区”国土空间保护格局、“一圈七带多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中心城区锚定“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的发展目标,推动城市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形成“一廊双核、四轴多组团”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坚持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规划》全面落实哈尔滨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统筹市域产业用地需求。以县域资源为基础,以千亿级制造极核为引领,推动先进制造协作圈协作发展,支撑县域特色发展,优化市域产业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区,按照“北科创、南制造、东物流、中服务”的产业发展布局,强化经开区、高开区、利民开发区、综保区等重点产业平台的空间保障。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冰城夏都”魅力。《规划》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利用,在各级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等整体性保护的基础上,赓续城市文脉,守护、点亮和更新“南岗、道里、道外”3个历史城区,“中央大街、巴洛克”等13片历史文化街区,1200余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结合冰雪文化、百里松花江、万顷湿地等特色资源,推动历史保护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彰显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繁华有机融合的国际都市形象。

强化内外联通,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服务向北开放,推动国际航空枢纽扩能提级,提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完善市域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构建哈尔滨一小时高速公路辐射圈,形成“一环、十一射、两联”的高速公路网络。在中心城区,通过城市干线道路网络与轨道交通网络强化南北互动,支撑城市跨江发展。贯彻绿色低碳交通优先的理念,提高出行品质,提升交通运行效率。

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保护利用自然资源。《规划》推进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增加城区的开放活动空间、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和利用好“大江大河、大湿地、大原野”的重要生态空间。大力保护优质耕地,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黑土地。到2035年,全市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75.62亿立方米。

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幸福宜居城市。《规划》完善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保障各类市级大型文化、综合体育、大型医疗、教育、养老福利、殡葬等设施的用地供给。构建全民全龄友好型、全要素保障型社区生活圈,满足居民各类生活服务需求。完善五级公园体系,打造“三分钟见绿、五分钟见园”的公园城市。构建“夏日绿道+冬日暖廊”的慢行系统和寒地特色公交系统,保证公共出行品质。通过提高污水处理、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和建设“智慧安全”的高品质供水系统、“低碳智能”的能源互联网、“绿色无害”的固废处理系统,构建低碳安全的韧性城市。

《规划》明确,构建“一廊两屏三区”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和“一圈七带多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卢军介绍,松花江生态廊道作为“一廊”,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通过建设松花江生态廊道,可以强化水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韧性。“两屏”即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两大生态屏障,是哈尔滨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石。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可以有效抵御外部生态风险,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三区”即平原规模农业区、河谷优质水稻种植区和山地特色农业区三个农业特色分区。《规划》充分考虑哈尔滨市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通过规模化布局和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圈七带多点”的“一圈”即哈尔滨都市圈,“七带”是以快速交通廊道为支撑的发展带,“多点”是指多个特色城镇节点。《规划》旨在强化哈尔滨市的枢纽地位和辐射引领作用,提升城镇轴带上各级城镇节点功能和人口、经济集聚能力。通过差异化谋划城镇职能,引导各级各类城镇特色化发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张建军就如何确保规划有效实施回答记者提问,他说,哈尔滨市将严格落实批复要求,稳步推动《规划》实施。一是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规划》为引领,积极推进县、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依据《规划》编制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加强城市设计方法运用,完善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统筹管理制度,强化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加快形成覆盖全域、上下衔接、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规划实施传导机制。二是健全规划实施协同机制。协同市级各有关部门及各区、县(市)政府,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协同体系。确保各部门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各司其职、协同推进。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的决策、审议、监督作用,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的重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和决策。三是完善规划实施监督与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提升空间治理的数字化水平,确保批复后的规划成果全面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实现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及实施监督的全周期管理。哈市将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的定期体检与五年一评估制度,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结果,依法依规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与完善。此外,还将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划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规划权威性与严肃性得到维护。

来源: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