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金融市场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如何进行科学的养老投资,保障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对每一个家庭、每位老百姓来说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近日,由中共深圳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承办,以“老龄化时代下,个人如何科学进行养老投资”为主题的深圳金融讲堂成功举办。平安理财首席产品官刘凯受邀出席作分享,对我国老龄化现状、养老金体系与投资策略、社保基金投资经验等展开剖析,从宏观到微观、深入浅出分析个人科学地开展养老投资的实践建议。
刘凯表示,养老金融前景广阔,是服务亿万老百姓、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的事业。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养老投资资金天然具有长期和超长期的属性,是惠及资本市场发展的耐心资本,是实实在在的“长钱”。
养老三支柱保障老有所养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总人口14.1亿人,当年净增人口为204万;而到了2021年,净增人口减至48万。2022年我国总人口同比减少85万,人口总量见顶回落;2023年总人口继续同比减少208万,连续两年负增长。
对此,刘凯表示,“中国老龄化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特点,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关注与重视。”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14.2%。随着老年人口持续增长,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进一步上升至15.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总规模2.2亿。
此外,刘凯详细介绍了我国养老金三支柱的现状。截至2023年末,我国养老金三支柱合计规模达16.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及全国社保基金)占比64.9%,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占比34.9%,而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金)规模仅占0.1%。
相较于养老金制度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我国人均养老金额较低且三大支柱发展并不平衡,如美国的养老金第一支柱占比为6.6%,第二支柱占比为58%,第三支柱占比为35%。
对此,刘凯告诫,要警惕长寿风险带来的支付缺口。根据国际经验,如果退休后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所下降。“这也就意味着,仅依靠由第一支柱贡献的养老金,可能并不足以保障我国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刘凯指出。
社保基金养老投资成效显著 三点经验可借鉴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和市场形势,全国社保基金仍然实现了较为稳定的资产增值水平,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健性。截至2023年末,全国社保基金资产总额已超3万亿元,基金自成立以来年均投资收益率达7.36%,实现了长期良好的投资收益水平。
对此,刘凯总结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的三项“秘籍”—即长期投资、资产配置、委托管理,他认为这些宝贵的经验能为个人养老投资提供借鉴。
在长期投资方面,国家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自设立以来,几乎每年有新增资金投入,随着本金的不断累积,为基金的长期投资夯实了基础。这种“长钱长投”可以享受复利成长带来的价值增长,从而实现较好的投资收益。全国社保基金的大类资产配置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存款、债券、信托贷款、资产证券化产品、股票、基金、股权、股权基金等。从长期投资回报的结果来看,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的收益贡献度高达91.5%。
在委托管理方面,截至2023年末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超过3万亿,其中委托投资资产占比超过68%,其中既包括了国内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也包括了境外的知名资产管理机构。
借鉴社保基金投资的成功案例,针对老百姓个人应该如何科学地进行养老投资,刘凯也给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一、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享受政策红利,强制进行长期投资。相较于发达国家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规模和占比,目前我国个人养老金才刚起步,国家也提供了不少政策红利,在缴费、投资、领取均安排了税惠政策,鼓励个人参与。
第二、根据风险偏好构建个人养老金投资组合。老百姓需评估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确定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且离退休年龄临近,个人的风险偏好通常会逐渐降低,因此需要适时调整投资组合中风险资产的比例,以适应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的变化。
第三、及早开始养成每月定投的习惯。利用时间复利效应,及早规划养老投资,长期收益越显著。
第四、选择专业机构的养老投资顾问服务,借助专业投资机构的力量,从容应对市场波动,实现养老资产的稳健增值。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出的当下,个人养老投资是实现养老保障、提升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养老金融市场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坚信,在政策的引导和各市场主体的辛勤耕耘下,假以时日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必然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刘凯指出,平安理财将积极参与到这一波澜壮阔的领域,力求以更丰富的第三支柱养老资管产品服务老百姓全方位的养老需求,努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