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苏太空争霸没有结束?人类会接触到外星文明吗?

冷战中的太空竞赛是如何进行的?“星球大战”计划到底带来了什么?美苏如果联手打造太空计划,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会是怎样?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人类诞生以来,推动文明进步、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探索。而对人类来说,最原始、最深邃的神秘存在,恐怕就是我们头顶的这一弯穹顶了!

▲《2001太空漫游》用极其经典的方式表现了人类的进步

人类从未放弃过对星辰大海的遐想和探索。但是,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人类才开始真正能从技术上实现探索太空。可笑的是,本来是圆了人类航天梦的伟大工程,其起源却是美苏两个大国持续近40年的太空竞赛。

太空竞赛——疯狂的20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史普尼克1号

▲一个月后苏联又发射了史普尼克2号成功将一只叫莱卡的狗狗送上太空

▲莱卡进入太空就在数小时后因为温度过高而死去

▲1958年1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太空竞赛正式开始

▲苏联1959年发射的月球1号是第一颗进入月亮运行轨道的卫星

▲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被送入太空的地球人

▲1965年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在上升号飞船外呆了12分钟,成为第一名太空漫步的宇航员

▲1969年7月20日一小步……

 

随着七十年代初期,苏联登月计划的流产;美苏两国的一系列太空竞赛步伐渐渐放缓。在这“疯狂的二十年”里,两个超级大国如同两个赌气的孩子一样,在太空领域投入了惊人的人力物力,当然也收获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是70年代之后,当彰显国力的太空竞赛告一段落,双方都冷静下来,开始思考这些新技术该如何应用于军事领域。

▲科罗廖夫的英年早逝,给苏联航天以巨大的打击

太空竞赛从单纯的科技比拼进一步的升级,转变为一场影响深远的“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孕育朵朵奇葩

1983年3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题为 《和平与国家安全》的演说。他先是引经据典的说苏联的战略核导弹实力已经大大加强。

▲里根经典的“星球大战”演说

随后,在充分强调了苏联的核威胁之后,里根表达了他的真实目的:“如果我们能在战略导弹抵达我们或我们盟国的国土前,加以截击并摧毁,那么情况会是如何呢?……。我将指示,进行全面和深 入的努力来制订一项长期研究和发展计划,开始迈向我们消除核导弹威胁的最终目标……”

当在电视前观看演讲的群众们表示一脸懵逼的时候,捕风捉影的媒体人却已经充分理解了里根的意思:通过火箭、卫星、激光灯等新技术,建立起一道“高边疆”,全面防御苏联的战略导弹袭击。这一系列的设想,与热度不减的电影《星球大战》中的技术十分相似。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是如此诞生的。

▲None shall pass

在“星球大战”计划实行的10年间,美国提出了许多理论上可行的“奇葩黑科技”来强化对美国本土的防护。

轨道战斗站就是其中的一个大胆设想:在地球上空500公里的轨道上布署432个轨道战斗站,每个装备40到45个自推进导弹。每座都载有 40 到 45 个自推进导弹。当预警卫星发出警报后,这些导弹必须在敌方导弹的助推火箭熄灭前,就利用红外线制导追踪并击毁目标。

▲苏联极地号战斗激光轨道站,苏联应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产物

激光武器又是另一个脑洞:将十分笨重又需要经常补充能源的大功率激光器安装在地面,在同步卫星的高轨道上设置几十具“转播”反射镜,它们可以将地面发出的激光束反射到在低轨道运行的“战斗反射镜”上,最终使激光束照射在目标上。从而摧毁目标……

粒子束武器也是极其科幻的设想:通过高能加速器将亚原子粒子或中性原子 (如氢原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并聚焦成密集的束流攻击目标。

▲巨大的研究用粒子加速器,可以想象武器级别的要多大的工程

除此之外,“星球大战”计划还涉及到了微波束武器、电磁轨道炮等“黑科技”。同时实施如此之多的高科技研发让美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截止到89年苏联国内动荡,美国在“星球大战”中已经累计投入了200 亿美元。但是这200亿美元却和打了水漂一样,并未能提供任何用于实战的战略防御武器的核心技术。同时期进行的“黑色”综合隐身计划投入了1000亿美元,但是至少还研发出了F-117和B-2等隐身装备。

随着苏联的正式解体,“星球大战”宣告破产。美国在对手消失的同时,最终“大建失败”!

架空历史——如果苏联给点力

从二战到冷战,凡是现代科技大发展的时代,都是伴随着对抗与争斗的。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旗鼓相当的对手。如果美苏能在太空竞赛中产生默契,未将太空技术随意的投入到武器研发中,情况又是如何?

▲《时代》周刊1975年7月21日的封面“美苏联合打造壮丽的宇宙”

1972年,美苏竞争缓和,两国计划实施太空合作。两年后美国宇航员托马斯·斯塔福德和俄国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相见并首次在太空中握手。

1998年,空间站第一个组件“曙光号(Zarya)”发射升空。

2001年,因俄罗斯反对,“阿尔法”这一名字被放弃,最终定名为国际空间站(ISS)。

以上都是我们已知的真实历史。

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

2017年,空间站完工并投入使用。总重量400吨重的空间站由16个部件组成,提供了400平米的纯居住面积。

2031年,NASA购买了重力引擎专利。并且成功在火星建立了有5人常住的基地。

2054年,地球人口突破90亿大关。空间站增加了500米长的巨大船坞,用来组装巨大的星际探索船。

2084年,火星殖民开始,500名平民定居火星。

……

27XX年,原本的“阿尔法”空间站,成为一个有2000多万常驻人口的星际 都市!这里汇聚了3236个外星种族、使用5000种通用语言!

这些脑洞可不是小编想出来的……这是法国国民级科幻漫画《星际特工》中的部分设定!

该作品在中国大陆或许鲜有人知,但是相信科幻迷们一定耳熟能详!《星际特工》诞生于1967年的法国,与美国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品属于同时代的产物。40多年间出版的20多集漫画,获得了250万册的惊人销量。

▲两位作者:克里斯坦和梅齐埃

这部作品中的许多设定,后世科幻作品也都有继承。从打造经典的《星球大战》,到后来的《银翼杀手》和《阿凡达》,一系列的科幻作品都深深受其宇宙观的影响。

在军武菌查看今年暑期档影片列表的时候,竟然发现了《星际特工:千星之城》这部神作!或许有人觉得:军武菌你还没看就说是神作有是不是太早了?!那么军武菌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这部剧真的稳!

导演吕克·贝松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从《这个杀手不太冷》到《第五元素》,再到前几年大热的《超体》。吕克·贝松被公认为是同时走在商业和文艺道路上成功的典范。

据说,萌生拍摄《星际特工》系列电影的想法,是在吕克·贝松刚入行的时候。经过了40年的反复锤炼,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将是他继《超体》之后的下一部神作!

同时,本剧的特效真的可谓是耗资巨大!2.1亿美元的总投资,有1.3亿都花在在了特效上!

▲《第五元素》中使用了约188个特效镜头

 

 

▲《星际特工》中使用的特效镜头超过了2700个!

那么问题来了,这部吕克·贝松执导;法国欧罗巴影业联合中国基美影业共同制作发行;戴恩·德哈恩和卡拉·迪瓦伊以及吴亦凡主演的科幻巨制在哪里才能看得到呢?

7月21日北美大规模开画,国内有望引进。天了噜,还要等3个月!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