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网络黑市“丝路”(Silk Road)被FBI 查获。创始人罗斯·乌布利希彼时 30不到,单枪匹马创建“丝路”平台,4 年时间,疯狂获利数十亿美元。2015年,罗斯被判终身监禁,不得保释。随着案件进展,暗网、比特币等前沿科技得到前所未有的曝光。人们渐渐意识到,“丝路”事件仅标志着执法者与网络黑市斗争的开始。很快,“丝路2.0”上线。时至今日,网络黑市咫尺可见。
但凡处理非法交易案件,执法者的第一线索就是资金流向。钱从哪来,流向哪去,相关机构是什么,谁签了单。交易过程哪怕石沉大海,银行的资金记录也会暴露作案者的蛛丝马迹。而在网络世界,借助暗网(Dark net)和电子货币(Cryptocurrency)的掩护,追踪资金流向会变得异常困难。暗网中的商家们利用数据的多重加密,保护买卖双方。交易本身通过比特币完成,没有银行记录,更没有实名留档。
【表层网络、深度网络、暗网】
在搜索引擎中能检索到的网页,也就是我们通常浏览的信息,据估计只占所有网络数据的 4%, 这一部分叫做“表层网络”。 其余的94% 被称之为“深度网络”,例如政府数据、企业信息。浏览这部分信息需要相应权限。而在“深度网络”中,不能用普通浏览器打开,且保密性、匿名性极强的网站,就是“暗网”。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研究所开发了暗网技术,而后成为开源项目,旨在维护网络自由。项目代号是 Tor,标志是一颗洋葱,寓意着通过Tor 流通的信息会经过层层加密,好比层层的洋葱。久而久之,人们把通过Tor搭建,且只能用特制浏览器打开的网站统称为暗网。
【Tor的原理简介】
互联网中,从A 点出发到达B点的数据会流经不同节点,例如C, D, E等等。借助Tor 技术,在 C, D, E 任意节点截获的数据,既不知其所来,又不知其所往,且无法破解其内容,从而达到信息加密的目的。
破获“丝路”网站,情节之复杂,堪比侦探小说。简而言之,是罗斯·乌布利希的人为操作暴露了身份,而非Tor 或比特币技术本身。罗斯在开发“丝路”初期,远没料到网站日后的火爆,他用私人邮箱在论坛发帖,或推广“丝路”,或在技术论坛(stack overflow)咨询问题。FBI在判定账号所有者为嫌疑人后,根据真实注册信息,迅速将罗斯缉拿。同时关闭了“丝路”设置在冰岛与德国的服务器。如此曲折的过程可以看出,打击网络黑市的执法难度之大。
暗网也好,比特币也好,新技术的出现往往毁誉参半。好比10年前,P2P(peer to peer) 技术面世时的版权风波。10年后,P2P技术已成为网络构架基础,版权法也为之改革。针对网络黑市,现在并没有更好的管理办法。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接受比特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网络前沿技术。也许,一项成熟、大众化的技术,所带来的收益恰恰可以抵消其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