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差下行,2025年银行业盈利压力几何?

受量价下跌共振影响,中资银行2025年净息差仍有下行压力。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韩宇航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近日,财政部对外披露了一揽子化债组合拳的具体安排:三年增加6万亿元地方债务限额;五年新增四万亿专项债。那么这一化债“大礼包”将如何影响一直以来的持债大户——银行,面对息差收窄、营收乏力等困境的银行业在2025年又将如何破局?

11月27日,在“2024惠誉看中国”会议上,惠誉评级的多位分析师就银行业、地方化债等话题进行了观点分享

一揽子化债如何影响几何?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表示中央层面更明确以及更大规模支持地方化债,有利于系统性风险在中短期得到缓释,相应的,也有助于减少银行城投相关敞口的风险暴露。但在短期,债务置换势必会对生息资产收益率带来直接影响,进而给银行业净息差造成额外的压力。预计监管方面可能进行新一轮降准,帮助缓解银行业负债端压力

由于不同类型银行的城投敞口比例不同,各类银行受到此轮化债的影响也有差异。“对于那些弱资质地区的小银行,特别是城投敞口特别大的一些小银行,边际收益会更加高一些。地方中小银行的控股股东大多数是地方政府,前期对地方城投的支持意愿相对也比较强一点。徐雯超在回答界面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

财政部公布的10万亿元地方债务化解方案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支持化债举措,这一方案的落地将有效缓解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

惠誉评级亚太区国际公共融资评级高级董事孙浩表示,地方政府需要用自身财政收入偿还的隐性债务将在2024年至2028年期间从平均每年2.86万亿元减少到4600亿元人民币,占2019年至2023年间平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10.7万亿元)的比例从化债前的26.6%大幅下降至4.3%,这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大的财政灵活性,以维持必要和发展的支出强度。

中小银行将直面经营压力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走低。2021年底至2024上半年末期间,全国商业银行净息差由2.08%持续下滑至1.54%。

自2022年以来,多轮监管调控均试图降低银行的负债成本,缓解息差下行,但我国的净息差仍处于下降区间。

对于银行2025年的息差情况,徐雯超预计,受量价下跌共振影响,中资银行2025年净息差仍有下行压力。目前来看,贷款需求的恢复状况并不是特别明朗,负面因素包括利率中枢继续下行、存量按揭利率调整、继续支持城投化债,以及明年按揭贷款重定价带来的一次性冲击,都将直接带动生息资产收益率的继续下行。而负债端成本的改善具有滞后性,存款定期化的趋势距离有效扭转还有一段时间,预计息差见底可能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息差下行伴随着总体有效信贷需求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整体的营收增速在过去几年明显放缓。叠加房地产及相关行业资产质量风险持续暴露的压力,中小银行将面临持续的经营压力,中小银行的风险处置将是未来监管关注的重点。“目前处于高风险类别的银行机构大多为农村金融机构,且主要位于东北以及中西部地区。”徐雯超具体指出。

对于2025年,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薛慧如指出中资银行将面临两方面的压力:首先,由于支持实体经济的需要,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规模扩张或者支持特定行业的贷款重组,从而导致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上升,但盈利能力的承压又将制约银行内生资本的积累速度,由此导致资本压力上升;其次,2020年至2022年期间每年发行的资本工具达到1.3万亿元左右,伴随着这部分资本工具逐步到期,中资银行的资本发行需求将维持在高位。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