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贝聿铭
城市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许多旧城中心面临着老化的问题,等待重新发掘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来实现旧城的复兴。可当我们在开垦着新的土地扩建商业面积的时候,是否想过个性和特色的凸显其实远比一味的扩张更有意义。
商业活动是城市中心社会活力的源泉,承载这一切的商业空间把人类网络编织在一起。可事实上,现代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人性化的特点,行人要为汽车让道,广告大幅铺陈,清冷色调的外观风格,一切都显得有些单调乏味。好在价值观的进步使人们对于古老建筑的保护意识正在不断加强,复活那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建筑中凝聚起来的文化色彩,是我们对于社会交往和自我精神缺失的一种补偿方式。
保护旧建筑是为了保护其本身携带的文化精华,但如何避免旧城建筑在现代社会中被淘汰?答案是通过开发再增值,提高商业利润。商业运转无疑是保护历史建筑的一种有力办法,原地重来的方式不仅能够以建筑本身的文化价值作为依托,更能够提升身份。用商业活化老建筑,凝聚城市人文价值,利用再开发来延续文明进步,这本身就是对于文化的保护。
很多旧建筑的改造商业空间的优秀案例,其中既能看到对建筑本身文化风貌的保留呵护,也能看到商业带动下重新散发的活力,都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启发。
圣彼得堡
Au Pont Rouge
老建筑里用前卫设计,别有洞天更吸引人
这家百货坐落在 Moika 河的红桥边,曾经是始建于 1907 年的一座圆顶建筑。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第一次被翻修为缝纫工厂。1930 年,它的圆顶被拆毁,直到 2011 年重建,便诞生了今天的百货商场Au Pont Rouge。
法律规定建筑的外观不得改建,商场方面请来了香港的建筑师进行内部的改造升级,目标是打造一座集商业、文化、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购物空间。翻新工作保留了建筑主体,更新了原有的楼梯、栏杆和窗户。改造重点在空间隔离,利用半透明层划分,光线通达、视觉轻盈。
其中最特别的是在内部新建了一个 selfie room (自拍室),用镜子和半透明的隔板为主要材料,设计出一个光线翻转的隧道空间,用隔板树立出独立空间,使人们可以尽情自拍。这个聪明的点子是对客户的深刻了解,也是一种无形营销的方式,当顾客拍照上传社交网络,便能吸引更多人前来。
悉尼
QVB女王大厦
历史价值最大化体现,美到无需再加工
作为澳洲人的骄傲,QVB可谓是历史的见证者。坐落于悉尼城中最繁华的乔治大街,紧邻悉尼市政厅和圣安德鲁教堂。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赞美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购物中心”,已经成为悉尼地标性的景观。
悉尼市政厅筹建的这座以当时在位的英国女王名字命名的大厦,于1898年完工。当时建成是要作为市场以及办公室使用,由苏格兰著名的设计师George McRae设计,以罗马风格结构呈现。顶端中央耸立着精致的大圆型拱顶,内层以及建筑侧面都是华丽的彩色雕花玻璃,其中收藏了众多的皇家画作。
如今的QVB,无论是玻璃圆顶、旋梯,还是门廊、柱子、栏杆以及图案复杂的地砖,都保持了原貌。购物中心内包括时装、珠宝、艺术品、咖啡馆、美容、书报、健康用品等将近200家商店。高档次品牌众多,似乎在映衬整个大厦典雅的气质。
东京
Maach Ecute
定位明确,特质盘活,“旧”得有风格
东京最早的火车站——万世桥站作为交通枢纽曾经人声鼎沸,但在1943年停运之后被第一改成了交通博物馆。这在土地紧张的东京城内完全是一种浪费。
如今被改建的万世桥站虽主要作为商场运营,但是整体来看更像是创意街区。改造中保留了车站大部分的原有结构,包括红砖拱门、楼梯以及外墙,透出旧式车站浓浓的古风情怀,曾经铁轨下的桥墩改建成了杂货店和餐厅。
定位很明确的Maach Ecute 早在招商期间,就将业态形式定位在“复兴”的主题上。艺术和怀旧的主打方向,让这里经常举办各类设计、文化的讲座和展览。同时也有新潮时髦的青年文化聚集中心,高级咖啡馆和餐厅,不断吸引着各类客群光顾,使灰暗的旧车站再散发活力。
伦敦
国王十字站购物中心(在建中)
保存老记忆,连通新亮点
英国著名建筑师 Thomas Heatherwick 因为联合设计了Google新总部而出名,这次他的新工作是改变两座煤厂老建筑为集合住宅、购物以及餐饮等功能的综合商业区。设计案已经通过,计划在2018年完工。
要将两栋煤厂重新改造,他的工作室将重点放在改善建筑连接性上,更加具有难度的是保证原有的形态和可辨识度,就是在新商业的繁华上,让旧时的记忆再现。伦敦的房子年限与价值成正比,这两座煤厂建于遥远的维多利亚时代,在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双重加持上,这座新的购物中心会变成什么样值得期待。
老建筑改造并非易事,小睿总结的这些案例都是将单一功能性的历史建筑转变成为集合多功能的商业空间购物中心,这其中需要契合的风格设计、功能分布和主题定位都需要一同翻新。但也不难看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具备参考的价值。
1. 文化传承是原则
建筑与在地的人文特征紧密相连,更是商业运作依托的关键,保持原生的文化记忆,人们才会为此买账。
2. 外貌不变是基础
毋庸置疑,老建筑的特有外貌才是这些购物中心的特质所在,斑驳复古的外衣下隐藏着现代商业和时尚氛围,这样的冲突才是主要“卖点”。
3. 设施精良是提升
改造的重点在于将老化翻新,设施设置的人性化才真正起到翻新的作用。
4. 明确定位是方向
翻新旧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客群定位具备明确的方向是关键,比如QVB的相对高档次定位和Maach Ecute 以艺术和复兴怀旧为主题的发展方向。
这些购物中心基于建筑本身提供的文化价值和物质价值,创造出了新的可能性。保护文化的最好方式是让人们流连于此,深爱于此。购物中心在理性的商业氛围外镀上文化和历史的金,反而呈现了别样的面貌。
我们总在寻找商业和文化的连通点,当购物中心住进了老建筑,这个共造价值的结合便散发了无限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