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创始人曾李青曾分享过导致创业失败的9个原因:
第一,跨行业创业
比如原来做游戏的人要做电商,原来做互联网社区的要做游戏。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下,这种跨行业创业失败概率都会比较高。
在演讲中,他谈到:可能有人会有问题说“曾总这个不对了,当年你们腾讯创业的时候也跨行业了。”
“对,我们创业的时候互联网行业刚刚开始,不要忘记腾讯最早也是参与深圳电信互联网建设的,马化腾在润迅是做寻呼台,CALL机和IM都很相近的,我们都是搞通讯出身的”。
在这个行业比较成熟的时候,如果你进行跨行业创业往往专业经验不够,所以很容易导致失败。
第二,团队综合素质不高
例如,资游戏公司,你的核心研发能力,有一项就不行,这种项目基本上成功的概率就不高。
还有一类是综合素质不高,有人问他:“你们为什么会投综合素质不高的项目?”
“有时候在泡沫的情况下,我们脑袋一发热就投了。我们会发现投完3个月,就后悔了,当时怎么会投这个项目呢”?
去年在投资环境泡沫的情况下德迅投了若干项目,导致今年上半年关公司的数量比去年多了很多。
第三,创业内部搞分裂
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经验教训失败往往在与团队开到一半就分裂了,2、3个人合作,产品还没有出来团队就闹矛盾了。曾经有一句话“创业的伙伴关系比婚姻关系更难维持的关系”,因为婚姻关系里只需要晚上12点之前回到家。
第四,大学生创业
李开复说:成功的CEO应该结过婚生过小孩,会结婚,会谈恋爱,会和别人沟通,有小孩他学会具有责任。
大学生没有被人管过,也就很难去管人。德迅投过一两个大学生的创业,特别是天才级的大学生创业都比较糟糕。他们费了很多功夫和他沟通,却发现他很难去管理人,而且有这样的创始人下面会很难招到好的、有经验的人。别人会觉得这个老板刚毕业,与人沟通情商都有问题,凭什么为他服务?
德迅大概有一个项目已经投了四年多,公司现在的现况和德迅投资四年前基本一样。虽然没有死,但是基本上就是那么回事了。
第五,创业时同时做几个产品,不专注
曾李青表示,创业的时候只能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什么叫“一件事”?只能开发一个游戏,只能做一个产品。
有几个项目,在第一款游戏不成功的时候做了两个、三个,本来他的成本并不大,但是同时做了两个游戏,成本就大了,现金消耗非常快,导致公司容易关门。
在电商行业,B2B和B2C的生意不能混合在一起做。德迅投资的一个很有名的失败案例是拉特兰定制衬衣项目。这个项目后来曾李青送给了员工,现在还活着,一年赚几十万。当时在公司中有两派意见,一是直接面向企业,二是直接面向个人,所以后来B2B和B2C混合在一起做,失败了。
创业者就应该学习周鸿祎,只做好一件事情,靠这个先把用户做起来。腾讯早年就只做好了一件事情——QQ。
第六,股东利益不均衡
没有空间容纳其他更优秀的人才。有很多项目在创业初期股东安排就不合适,利益不均衡,没有空间容纳其他更好的人才。当德迅投资的时候,他的股东结构已经是这样了,弄得投资人很痛苦,想让他再发点期权也就是一点点,很难吸收到很好的人才。
第七,创业者盲目乐观
有一个创业者,规划了他做的游戏大概什么时候能够做完,然后他就认为这个肯定是没问题,自己又不太愿意和投资人沟通。过了一段时间再来看他的时候,这个项目的现金流已经快用完了。
还有一个更搞笑的项目,投资人投过才过了四个月,投的200万已经花掉了一半,他同时启动了四个iOS游戏团队,本来他只做一件事情,慢慢做是有机会的。然后他自己又很有信心的说:“我肯定第一款游戏能成赚钱”,后来失败了,到第二款还是这么说,最后一个都没做起来。所以说创业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现金流保护好,不要盲目地乐观。
第八,筹划时间过长,错过最好时机
之前,有一个做端游的公司,德迅在两年前投了它,本来计划9个月游戏做要出来,那个时候页游还没有那么火,端游还有可能成功。可是他拖延了时间,一直等到一年后,产品才出来。整个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端游基本上没机会了。这里所指的端游是投资率比较低的2D端游,现在只有腾讯这样的有钱人敢花5千万到1亿做的3D端游才有机会,小公司已经没有机会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果你筹划的时间很长,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和你当初进入市场时候的设想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九,创始人过于高调
有一些公司,特别是创始人非常喜欢在媒体上高调曝光,导致引来了新的竞争者和巨头进入,这种公司往往会很惨的失败。举一个案例,当年淘米创业的时候,只有王海滨在静悄悄地做。做了一年多,直到推向市场才陆续有其他的公司知道,竞争对手后来才在追赶已经来不及了。
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做就已经张扬,比如说“唱吧”,往往是不能成功的。大家可能一下子就涌进来,腾讯把QQ音乐一改就把你打倒了。创业一定要非常低调的进入市场,还没有获得市场成功时,千万不要太高调。做投资者可以很高调,因为要吸引创业者来找投钱,但是创业者不能太高调,必须扎扎实实做你的业务,直到被迫地曝光。
还有7个原因会导致创业:
一、产品没有需求。
搞IT的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和自己身边圈子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愿意承认自己并不是国内主流消费者、主流用户,总以为花费了大力气解决了什么技术难题,自己模式多么牛逼,大量用户就一定会来,而实际上用户不关心你是什么模式,也不关心你的技术,只关心这个东西对他有没有用,好不好用,是不是帮他解决了一个什么刚性的问题。
二、团队不稳定。
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只要有人在可以重头再来东山再起,大多数团队都不稳定,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价值观迥异,彼此不够坦诚,经常为一些很低级的问题长时间争论,有些人更是心理柔弱,不够开放,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不是客观讨论问题而是抬杠,分歧怨恨越积越深,最后一哄而散。
三、投机心态严重。
不把心思放在产品上,以融资为目的赚资本市场的钱,整天出席各种创业会议,在各种媒体频繁露面,融资之后大笔烧钱,而不是用钱,这恐怕是北京创业圈子的通病。
四、执行力差。
互联网是快鱼吃慢鱼(这一点有争议,谁对谁错且不说,我只知道所有大佬都认可这一点,并身践力行),都说大公司效率低,而国内大多数创业公司,执行效率比大公司还低。大公司是一直高速匀速运转,比大公司快还不一定赢,比大公司快的多的多才有希望。连大公司的效率都不如,还怎么跟市场上的饿狼竞争?
五、轻视产品。
特别是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国内大多数技术人员其实是没有设计规划产品的能力的。总以为钱可以搞定一切,资源可以搞定一切,自己用户体验做的一团糟,还骂大公司抄袭自己、垄断,幻想着劣币能够驱逐良币。不懂不要怕,谁都不可能一开始什么都懂,怕的是自己明明不懂,而自认为自己很懂,不去学习,蒙蔽自己。
六、以卵击石。
创业公司自身弱不禁风,没人没钱没资源,还去抄袭大公司,做大公司类似甚至相同的业务,用自己的短处去碰别人的长处。能举出任何一个小公司依靠抄袭大公司成功的案例吗?
七、对市场状况不了解。
很多创业公司连竞品分析做的都不到位,知己知彼尚不能胜,不知己又不知彼下场可想而知了。
谈到创业,我们还是谈谈应该避开的创业误区:
害人误区一:创业成功者依靠某种伟大的品质
当下你拿起任何一本成功人士的传记,基本上套路都是这样的:这个人一开始默默无闻甚至非常凄惨,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吃苦,他坚持,他正直,他有远大抱负,最终因为他这些伟大的品质他成功了。李嘉诚的格局,马云的人格魅力,史玉柱的韧性坚持都是脍炙人口的成功学必备课程。
这个误区着实害人不浅!首先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叫做巴纳姆效应的心理现象,意思是只要是好的东西,你都会暗地里把自己和它对号入座。比如你是狮子座的,你看狮子座的性格分析或者运势的时候,你就会不自觉地往上去靠,觉得很灵验。
当书中写到创业需要决心时,有点创业想法的人就会觉得:太对了,我现在就是有决心,所以我能成;当书中写到创业需要有创意时,人们就会觉得:刚好我有一个好创意,所以我能成!其实这和市面上所有的成功学一样,把成功归结于对成功的一种盲目非理性的相信和崇拜,如同宗教,没有人去问上帝是不是存在,你必须相信他存在,之后你逐渐就感受到温暖了。
而事实上是每个人无论平凡与否都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不是道德宣讲。如同好人总是被女神拒绝,这些炫目的魅力和品质与创业成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只是创业成功者衣锦还乡时的华丽外衣而已。
害人误区二:创业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这条“真理”更是杀伤力极大,有人说过“明天很美好,昨天很残酷,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今天晚上。”于是人们都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屹立不倒,就能创业成功。但是这句话本身就是一条悖论!我们知道在赌博中如果你有无限的资金,你一定不可能输,例如你和别人赌大小,第一次压10元,你输了;第二次压20,你又输了,但是如果你每次都把筹码翻倍,在无限资金的支持下你不可能输无限次,一次就能翻倍赢回来。
坚持就能成功,但是坚持是需要资源的! 你和你团队上有老下有小,吃喝拉撒都要钱,办公运营也要钱,更何况你们的寿命都是有限的,适合创业的生命周期也就20-40岁的黄金20年。
如果一个公司能保证无限资源一直坚持下去,坚持个成百上千年,乌龟都成精的时候,做再无厘头的项目也能创业成功。正如同在中国讲到互联网思维都说免费,却没有意识到免费是最贵的,是大佬的玩法,屌丝越玩免费死的越惨。创业中可以讲坚持,但切记坚持不是没有成本的!
所以创业者必须明确自己的创业期限,结合自己能融到的资金,再计算下需要花费的费用,看看能够维持几年,那么你的期限就是这几年。想要再坚持你就必须去不断融到资金,但是这和不断赌输的赌徒加注本质是一样的。
除此以外,人在3个月,1年,3年,5年这几个时间点上都会产生心理和懈怠和放弃思想,不仅你不能被打垮,你还必须鼓励你的团队坚持下去,或者换上还有远大理想的新人,无论怎样创业者的心理必须有一个期限,而不是盲目的坚持等待中彩票一样概率的奇迹!
害人误区三:创业需要制造引爆点。
在互联网思维已经泛滥到和餐巾纸一样的今天,所有创业导师,创业牛人都在告诉大家:你要学会互联网思维,懂得用户体验,营造社区和参与感,具备工匠精神,最终就是通过一款引爆点产品一炮而红。这看上去已经成了没法翻案的新兴创业真理。
但是纵观历史,凡遇大盛必有大衰,兴起越快的潮流,消退起来更是一日千里。在社会意识中有两个概念是最吸引人眼球的,一个是不劳而获,一个是急功近利。前者可以延伸出投机取巧,后者就会发展出不择手段。
大多数创业者和赌徒有类似的心理构成,赌徒的神话就是一盘定天下,创业者的神话就是一个产品引爆市场,都希望投入最少的钱,花最小的力气,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瞩目的成功。
但是让我们看看现实世界中的NB企业,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巴巴,无论是华为还是联想海尔,其发展过程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磨合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巅峰期,到达巅峰的时间越长,企业维持巅峰的后劲就更大,凡是一夜之间出现的神话,往往没多久就破灭。
无论是凡客诚品还是当年炎黄在线,亦或现在的黄太吉,雕爷,伏牛堂,这种一夜成名的本质是资本在吹出一个神话的泡沫,让后进者来埋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