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国内高校正在经历一场空前的专业调整周期。
9月26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提及了近期社会关注的热点——本科专业调整。
据吴岩披露的一组数据显示,如今全国本科高校有1308所,本科专业包括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数有6.2万个。
12年来,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
“我们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吴岩称,尤其是今年,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空前。
“本科不牢,地动山摇。”吴岩在发布会上指出,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重要作用。
向上看,本科教育直接连着研究生教育,负责给研究生教育提供优秀的“毛坯”;向下看,它直接连着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其标准和方向直接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向外看,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本硕博)80%是本科生,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决定这个主力军的质量、水平和贡献力。
近期,兰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北大学、山东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本科专业设置调整情况,涉及专业不乏汉语言、广告学、公共事业管理等文科专业,还有土木工程等理工科专业。
四川大学更是大刀阔斧,一口气宣布撤销31个专业,包括音乐学、表演、动画、保险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保密管理、工业设计、网络工程、冶金工程、安全工程、信息安全等。
据《中国科学报》统计,从撤销专业的学科门类看,近五年来工学门类高居榜首,成为撤销数量最多的学科类型,管理学、理学紧随其后。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邬正阳,今年7月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期刊上发表的《近十年我国工科专业调整:逻辑与反思》一文中提到,国家近年来逐年提升传统工科专业的裁撤点数,并有激增的趋势。
据教育部2013-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统计数据,我国工科专业十年来新增备案布点数为7566个,共涉及240个工科专业;新增审批专业布点472个,涉及128个专业,其中新专业数量占比极高。
十年间共开设96个新工科专业,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专业在全国的布点均在300个以上,这些新专业在全国的布点总数超2000个。
上述论文指出,被撤的工科专业呈现三大特征:典型性传统工科专业;撤销的专业能在新增审批专业中以“智能/智慧+”的形式呈现;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电子计算机等核心技术衍生的工科专业正在逐渐消退,传统的热门专业逐渐“降温”。
显然,传统的工科专业已经跟不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而此前大批量新增是本次工科专业撤销潮来袭的根源所在。
撤销专业并不罕见,其本质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
去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同时明确“要将学科专业规划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相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撤销或调整专业并不等于该专业为“差专业”,某专业是否被调整,受就业质量、专业发展、院系调整等多因素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界面新闻表示,被撤销的专业,对于其所在的学校来说,大多是缺乏特色的专业,而这一专业在其他高校可能是强势专业,就此认为这类专业都不能报考,将错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针对大学专业设置及撤销等问题,熊丙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应由高校自主决定举办何种专业。专业设置属于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应该由学校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条件进行严密的论证。
其次,新增专业和撤销专业的出发点,都必须是优化专业布局,要办出本校专业特色,保障专业的质量。哪怕被舆论炒得再热的专业,缺乏基本举办条件的高校也要坚持不办。
最后,从办学定位看,进行通识教育的高校,应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不能把自己办为职业培训所,追逐“热门”专业;职业教育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正如吴岩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还要在三个适配度上下功夫:
一是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主要是深化“四新”建设,分别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同时,聚焦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布局新兴专业,扩大急需紧缺专业布点,特别要提高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更加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第二,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今年年初,教育部在黑龙江、浙江、河南、重庆、陕西等省市开展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范围。
再者,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将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