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痕愈发不可弥合,而这一切在历史中都有迹可循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台湾文学、波拉尼奥、美国留学、《史记》、南宋和元朝、美国大选、波伏瓦、里尔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安静·肥满》

卢慧心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 2024-8

《安静·肥满》是台北文学奖得主卢慧心的首部小说集,用11篇故事讲述了畸零之人的生活,诸如参加联谊的孤独年轻女孩、货运工人、拾荒者之子、爆炸案的幸存者。他们是与世俗幸福生活相隔遥远的人,也是一群绝对原子化的个体,从各种关系中抽离出来,不想对爱情或工作负责,这或许也是当下都市人内心的某种写照。

这些故事看似普通而没有跌宕起伏,底下却有暗流涌动:故事中的新娘濒临崩溃时仍穿着礼服马甲,死难前夕的爱侣仍然情意缱绻,它们如作家柯裕棻评价的那样,体现着“都会神话半明半昧的特质”,在宁静中透露出可怕;也如作家纪大伟所说,卢慧心致力于的不是叙事,而是境界,一种在追求速度和责任的社会从容自在的境界。

《在地狱阅览室里》

[智] 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晏博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2024-9

罗贝托・波拉尼奥被认为是拉美文坛的天才,这位智利作家年近40岁才开始写小说,身后却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集合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引起了广泛讨论,之后的《2666》也引发了欧美舆论的诸多好评。

波拉尼奥也曾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希望激发拉美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本书收录的,正是他面对公众时撰写的报刊专栏、讲演文稿及非虚构作品,年限跨越了27年,从1976至2003年。涉及的内容既有作家的生活往事,也有犀利的读书随笔——对喜欢的作家,波拉尼奥献上全部的爱,对讨厌的作家则火力全开。《纽约时报》称:阅读本书的感觉并不像是与波拉尼奥一起坐在空调房间开研讨会,而像是在酒吧里,“他喝完了托盘上的皮斯科酒。在你翻开第一页前,不妨给自己也调一杯。”

《留学的孩子》

马颖毅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9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兴起的“留学热”至今仍未消退,而美国仍然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目的地。与公费出国的上一代留学生不同,这一代留学生不再是极少数文化精英,他们来自中产家庭,能够自掏腰包去美国读本科。只不过,在留学生们抱着在全球舞台大展宏图的野心时,他们也因为中美的教育、文化规范差异而感到焦虑。毫无疑问,他们是“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的。

为了探究中国留学生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研究教育、移民和人才流动的社会学者马颖毅深入调查了美国50多所高校和国内的9所高中,历时7年,希望以勾勒出90后、00后留美中国本科生的多元面貌,以及他们的成长体验与困惑。马颖毅认为,虽然在疫情后,美国作为全球化中心的地位受到了质疑,留美的峰值已过,但由于中国社会日益加剧的教育内卷等原因,留美读书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项。

《史记今读》

黄德海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8

人们往往只记得经典作品,却忘记了经典也需要生长的土壤,任何经典都无法离开具体世界。《史记》也是如此,它刚刚问世时根本无人在意,最早在著作中评价《史记》的是晚生于司马迁近百年的扬雄,两汉之后,人们对它的评价才越来越高。今天,写出了这部伟大作品的司马迁,也逐渐在传言中脱离了在世时的辛劳,只留下了不朽的名声。

《史记今读》希望改变这一切。这是一部非典型人物志,写司马迁的家世、学习和漫游时代、仕宦之路,看他如何一步步成长为独特的自己。本书注重的也不是具体的文本解析,而是将《史记》放到文化长河中,回顾生成它的壮阔时空,从今天的历史坐标来理解经典是如何生成,又为何至今仍保留着熠熠生辉的魅力。

《崖山》

张明扬 著
中信·万物 / 火与风 2024-8

历史朝代的更替总是充满跌宕起伏的情节。本书着眼于“南宋何以灭亡,元朝又何以崛起”两个主线问题,从1234年的端平入洛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跨越了近五十年,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和军事等多元视角,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在崖山海战这场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中,南宋军队最终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通过刻画宋衰元兴的完整故事脉络,读者得以理解,南宋的衰落远非一日之寒。

本书作者张明扬研究和写作历史近二十年,擅长用文学的技法书写历史大变局。历史作者郭建龙认为,本书的特点是在叙事主线之上切入诸多历史和文化现象,比如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产生的分裂、集权社会的制度痼疾,以及忠奸评判背后的真正责任问题。

《分裂的共识》

[美]吉尔·莱波雷 著  邵旭东 / 孙芳 译
新星出版社·博集天卷 2024-9

两周前,特朗普和哈里斯的首场辩论将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于美国大选。为了理解这场竞选,我们应当首先理解当今美国社会的撕裂和矛盾,这些矛盾愈发不可弥合,而这一切在历史中都有迹可循。

这正是《分裂的共识》一书的主题,即美国历史上的共识与分裂。诚如本书作者、哈佛大学美国史教授吉尔·莱波雷所言:“美国人缺乏共同的历史背景,建立在充满裂缝的根基之上的共和国也很容易破碎坍塌。“在她看来,美国史是一场大型人类政治实践,这个实践基于政治平等、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者三个理念。莱波雷记录了400多年来这场实践的起因、进程和后果,并按照时间顺序,为读者展示了美国从创建、战争与内战、成为世界强国,一直到今日的分化与分裂的过程。

《如何成为你》

[澳] 斯凯·克利里 著 郭澍 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未读 2024-6

在今天,女性被告知要去“实现自我”,可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迷茫的时候,不妨看看波伏瓦的存在主义哲学。本书以20世纪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思想和人生经历为轴,以女性普遍的现实处境为线索,探讨着女性如何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友谊、爱情、婚姻、子女与死亡等)摆脱恐惧和刻板印象,抵达生命的真实。

本书并不是对波伏瓦哲学思想的综述,作者选择性地聚焦了与今日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与策略,并从波伏瓦的书信、日记等作品出发,深入探索了她的日常选择和行动,而不仅仅是其思想。比如,在实现人生追求时,自恋、神秘主义与追求幸福可能令人分心,要将自己从自我破坏与压迫中解救出来,过一种反叛的生活是关键——毕竟,波伏瓦本人就是这样做的。

《活着,或者创造》

[美] 蕾切尔·科贝特 著 晰鸣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新行思 2024-8

“我该如何度过一生?”这是青年里尔克向他的精神之父、雕塑家罗丹提出的问题,罗丹给出的答案是“工作,要一直工作”。两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师,本书则围绕他们充满矛盾的友谊展开,既是两位大师的双传记,记叙了罗丹与里尔克一生中重要作品诞生过程和重大的思想感悟;也通过里尔克与同时代艺术家的交往,呈现出二十世纪初巴黎的一个侧面。

虽然这是一个男性为主角的故事,但是作为一名女性作者,专栏作家蕾切尔·科贝特也在书中将那些被遮蔽的杰出女性照亮,赋予了她们应有的地位,比如罗丹的缪斯卡米尔·克洛岱尔、里尔克的妻子克拉拉·韦斯特霍夫,以及卢·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他是尼采的情人,也是里尔克的终身朋友。作者希望让读者看到,她们原本就是艺术家,而不只是妻子或助手。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