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田鹤琪
全国碳市场迎来扩容新进展。
9月9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意见的函。
《方案》明确2024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
工作目标提出启动实施(2024-2026年)和深化完善(2027年-)两个阶段。
在启动实施阶段,以夯实三个行业碳排放管理基础、推动重点排放单位熟悉市场规则为主要目标,通过2-3年的建设运行,有效夯实碳排放数据质量基础,提升各类主体参与能力,实现平稳启动扩围。建完善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名录、数据质量、配额、交易管理制度,完成三个行业首次履约工作。
在深化完善阶段,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更加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改善;配额分配方法更为科学精准,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配额逐步适度收紧机制。
《方案》进一步明确管控范围。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管控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等产生的直接排放。水泥、钢铁行业管控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电解铝行业管控温室气体种类为二氧化碳、四氟 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加约30亿吨。
此外,《方案》明确将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中年度温室气体直接排放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作为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
在实施配额管理方面,《方案》指出,在启动实施阶段,基于碳排放强度控制思路实施配额免费分配,将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在深化完善阶段,对标行业先进水平优化配额分配方法,推动单位产品产量(产出)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
《方案》同时强调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一是强化数据分级分类管理,二是实施关键参数月度存证,三是建立完善三级联审机制,施行“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制度,四是强化监督执法及能力建设,五是创新核算方法。
从碳排放现状看,目前,水泥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中国是全球水泥制造第一大国,2019年全球水泥产能为37亿吨,中国约占其中60%。
钢铁行业是中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业,其碳排放量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5% 。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的50%。
电解铝行业也是中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能耗及碳排放总量占有色金属行业的70%以上。
生态环境部在《方案》的编制说明中表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于2021年7月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目前已经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2021、2022年度),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
然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仍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市场当前仅覆盖了发电行业,参与主体高度同质化导致市场活跃度低,市场机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此前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只有当市场活跃,碳市场交易价格能够反映减排成本时,碳市场才能激励企业投资和发展低碳技术。
“市场活跃度和价格信号是引导企业关注和采纳低碳技术的关键因素。如果碳市场不活跃,或者碳价过低,那么它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他称。
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部对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重点行业纳入碳市场的成熟程度进行全面评估,科学确定了各行业纳入市场的时间表、路线图。
根据评估结果,建材(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电解铝)行业基础条件成熟,可从2024年度起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管理,届时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将达到约60%。
三年前,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首批纳入了2162家发电企业,覆盖全国碳排放总量约40%。截至2023年底,碳市场已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