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奥建两支队打中甲?领导,你知道什么叫“五脸懵逼队”吗?

国奥打中甲,虽然是由足协相关人员拿方案、走访俱乐部,但实际情况是,足协中层几乎全部反对这个动议,认为这又是一个拍脑门想出来的馊主意!“这事不是领导定的吗?我们能说啥,就是执行呗。”​

球哥昨晚半夜起来嘘嘘的时候,突然看到了线人说的一个消息,吓得我顿时厕所都不想上了。先简单归纳一下这个事情的中心思想。

1.2018年国奥队要打中甲

2.总局和足协要各自组建一支国奥队

3.总局的国奥队由土帅担任,足协的国奥队搞了个洋帅

4.孙继海和邵佳一将是总局那支球队的成员

5.洋帅是来自挪威但是居住在比利且执教过布鲁日的特龙-索利德

6.因为2017年是全运年,国奥队打中甲纳入2018赛季

7.这个重磅的决定,跟U23和外援政策一样,不是足协所愿,是上级的想法

……

是不是信息量很大?

看到这里,球哥都已经茫然了,这个计划,看着特别眼熟嘛。2010年3月的时候,韦迪在三水开会时,就提出了国奥打联赛这个想法,当时韦迪与崔大林一同前往广州三水足球基地监督国字号球队的思想教育整顿,之后突然扔出“国奥队整队征战中甲联赛”的最新方案,这一全新方式,韦迪认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举措,“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为什么非要照搬西方的五大联赛的模式?日本联赛在初始时期要求每个俱乐部必须聘请巴西教练,韩国职业联赛几年不搞升降级。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韦迪:步子要迈大一些嘛~~~

国奥打中甲,虽然是由足协相关人员拿方案、走访俱乐部,但实际情况是,足协中层几乎全部反对这个动议,认为这又是一个拍脑门想出来的馊主意!“这事不是领导定的吗?我们能说啥,就是执行呗。”

之后,2010年中超、中甲联赛工作会议在香河国家足球训练基地召开,足协宣布了草拟方案。其中三线国字号球队将全部征战新赛季的三线联赛:其中国奥队将参加中超比赛,国青队将参加中甲比赛,国少队球员参加中乙比赛。而其中参赛人员限国字号中的非主力球员。

韦迪透露,让国字号替补组队踢联赛的想法,其实缘于郜林。“他在国家队是绝对主力,但我来到足协后发现,在俱乐部队,他很多时候连进18人大名单都困难。”韦迪说,“怎么才能让他们多锻炼?我就想了这样一个方案。我没有侮辱谁的智商。也有人说我脑子被驴踢了,没关系。我只是提出我的设想,由大家讨论投票。”

郜林:我现在是大腿!!

在听取了中超、中甲的29家俱乐部的意见后,足协上报给总局的方案中,国奥、国青、国少的比赛将不计分,只争夺比赛奖金。国奥队和中超球队比赛的每场赢球奖金是30万人民币,国青打中甲的比赛奖金是20万人民币,国少打中乙的奖金是10万。不过当时这个消息在爆出来后,受到全国上下业内业外的强烈反对,几乎所有足球圈人士的嘲讽技能都直接MAX,最后韦迪放弃这一计划,改为国奥队和中超队伍打10场热身赛。韦迪在中国足协全体成员大会上,公开承认错误,称自己为了把事干起来,没有经过更为详细的调查研究和讨论,显得太着急了。

如今的形势,和2013年韦迪时代趋同。不过,重新酝酿国奥队打中甲,并非是中国足协所愿,而是上级的想法。就像是此前的外援新政和U23新政一样,中国足协只是执行,而非决策者。这一次,足协原本计划聘请一名外教担任国奥队主教练教练,而且采取球员在俱乐部打联赛的做法,去年蔡振华前往比利时考察时,就接触了居住在比利且执教过布鲁日的挪威人特龙-索利德,甚至已经草拟了合同,组队计划也已展开。

蔡振华:宝宝心里也很苦啊~~

只是,这个与总局的想法不同,据说,总局的想法是聘请国内教练担任国奥队教练,足协表示已经签了比利时教练,撕扯不下只好各玩各的。孙继海、邵佳一组成中方教练组带队作为编外球队打2018年的中甲联赛,而参加足协对外的热身赛时,将由足协挑选的外教担任主教练。

这……确定球员们不会真气乱窜……

当然了,从总局对孙继海和邵佳一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思路,这或许将复制篮协对姚明的使用思路,只是他俩跟姚明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培养。 

姚明:然后我就成了表情包?

酝酿中的计划和韦迪时代一样类似,国奥队参加中甲联赛,中甲规模变为17支,每轮有一支队伍轮空。国奥队和中甲16支队伍的比赛也算分数,但最后不记名次。因为2017年是全运年,国奥队打中甲纳入2018赛季。假设这个计划最终能实施,国奥队就要长期集训,俱乐部必须放行自己的球员到国奥队。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如果以“国奥队”名义打职业联赛,是被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多项法律所明令禁止的。没有奥委会授权,任何人都无权以“国奥队”命名这支球队。这支队伍打中甲的话经费也是一个问题,即使商务问题解决了,还要面对球队是否真的达到效果的问题。

奥委会主席巴赫:你们可以先试试~~

时间回拨到28年前的1989年,那时候的联赛还实行双循环赛会制,而向国家队输送国脚的俱乐部将会在联赛中加上1分,最后两名降入B组。第一年,降级的是山东和广州。(这个国家二队就是后来94年出头的那波名将,郝海东、胡志军、黎兵、王涛、范志毅等人皆出于此,教练就是大名鼎鼎的徐根宝)

来到1990。改革开放了,政策却没有动摇。唯一不同的是国家二队改为国奥队,继续踢联赛。在广东和河南不幸降级之后,到了1991年,联赛正式启用主客场,同时开始2分制。悲催的是那一年国奥降级了,一起倒霉的还有天津。

在那个中国足球的计划经济时代,这个办法确实是给国奥队增加了比赛的经验,也成就了一批名将。职业化后的第一代国字号球员,就来自于那个时代的锻炼。只是,这个方式还适应现在吗?毕竟当时球哥BP机都没有,现在至少都有两个诺基亚了。

曾经带领过国奥队打全国联赛的徐根宝已经明确反对过国奥打联赛的提议,2016年他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现在已经和当年的情况大不一样了,再搬出当年的例子显然不行,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和当年体制不一样。”徐根宝还从市场的角度来解析,他称如果国奥打中甲,抽走球队的主力,那么俱乐部的成绩也会受影响,连带着球市号召力下降,赞助商也不会投资球队。这样的话,俱乐部还怎么生存呢?

徐根宝的这个担忧,现在依然存在。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