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建议发行2-3万亿元国债用于住房收储,缓解“三重压力”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建议,通过中央国债融资或中央增信方式,成立全国性收储机构,以发行2万亿-3万亿元国债的方式,一次性以可控成本将住宅库存降至合理水平。

2024年9月1日,江苏省淮安市大运河畔房地产建筑楼群。图片来源:CFP

记者 王珍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一份研报中建议,通过中央国债融资或中央增信方式,成立全国性收储机构,以发行2万亿-3万亿元国债的方式,一次性以可控成本将住宅库存降至合理水平。

章俊指出,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而言,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行无疑是制约经济转型的历史包袱。据其测算,房地产持续降低通过开发投资和“土地财政”直接拖累名义GDP增速1%左右,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和地产后周期消费间接拖累名义GDP增速0.6%左右。此外,地产下行还对经济形成错综复杂的潜在风险。

他提到,回顾美国1929年大萧条和2008年次债危机,两次经济危机的背后均有房地产的身影,其历史经验显示,解决房地产量级的问题,有赖于中央政府信用托底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

章俊指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既有因人口和城镇化影响的周期性问题,也有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库存高企,全国主要城市的库存水平持续上升至40个月以上;另一方面,目前保障性住房的总体需求缺口或在1000万套以上,大致需要7万亿元的投资规模。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收储政策面临的主要约束是地方政府杠杆率空间有限,且融资成本难以覆盖租金回报率,导致收储在大部分地区难以执行。5月央行设立的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目前仅使用了121亿元,地方收储主要集中在库存水平较高,且地方财政尚且较优的地区。

在此困境下,章俊提出了开头的建议,即从中央层面提供信用和资金支持,一次性将大量难以消化的地产库存进行收储,来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并通过“以购代建、以租代售”的方式来构建三中全会提到的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章俊表示,该方案不仅能通过稳定地产使名义经济增速提高1%以上,还能以较低价格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需求,逆周期政策收益显著大于成本。

除经济收益之外,该政策还能缓解房企、银行和地方政府“三重压力”:降低房价调整的“负财富效应”对居民消费和预期的负面影响;不增加地方额外财政负担,适度松绑土地财政约束,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支持地产即是支持银行,避免因资产价格持续下跌而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