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枢纽地位,是衡量一座城市开放与发展的重要指标。
日前,民航局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国内城市的航空枢纽地位重新规划,提出了“3+7+N”的布局——
国际航空枢纽全方位门户(3个):北京、上海、广州;
国际航空枢纽区位门户(7个):成都、深圳、重庆、昆明、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
若干区域航空枢纽(N个):大连、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厦门、济南、青岛、武汉、长沙、南宁、海口。
青岛被分在了第三梯队。
虽然看上去青岛的层级不是很高,但在全国的大盘中,这个定位的含金量一点也不低,也基本与青岛的实际相符。
第一档的北上广,毋庸讳言,在全国是独一档的存在。
第二档的城市,除了深圳,全部是省会。再者,这10个城市的机场客流量,只有哈尔滨比青岛低。
再从非省会城市的角度看,22个城市中,只有深圳、大连、厦门和青岛四个入选,中部的郑州等大城市均未入围。
因此,青岛这一波不亏。
1
国际航空枢纽如此“分级”,实际上由来已久。
比如民航十三五规划,对国内城市航空枢纽的规划,与本次定位几乎相同。
规划提出,着力提升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逐步提升成都、昆明、深圳、重庆、西安、乌鲁木齐、哈尔滨等机场的国际枢纽功能。
2021年发布的《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里,明确了中国内地10个国际枢纽:北京、上海、广州、昆明、重庆、成都、深圳、乌鲁木齐、西安和哈尔滨。这份规划还列出了29个区域枢纽,青岛在列。
两份名单,与本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中的前两档城市,如出一辙。
值得注意的是,10个城市中西部占了5个,中部城市为空白。可见,背后有很深的国家战略考量。其中,哈尔滨的入选,应与振兴东北以及强化东北的开放有关。
刚刚发布的指导意见也直接点出了将成都等7个城市列为国际航空枢纽区位门户的原因:区位比较优势和区位战略价值。
换句话说,如此分类,更多的是考虑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包括山东有济南和青岛两座城市入围,原因大致一样。
2021年初公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青岛成功入选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名单,成为山东唯一。
从后续的多份国家级的规划看,青岛能上榜,与港口和航空优势均有关系,但是港口的份量明显要重。
日前,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价报告(2024)》显示,山东港口青岛港在“世界前列”方阵中位居第4位。
以青岛机场的吞吐量,也确实稍差点底气。2023年,青岛胶东机场客流量2142万人次,位居全国第21位,货物吞吐量排名第22。
但青岛港,着实给青岛增加了诸多砝码。
2
无论如何,青岛能跻身区域航空枢纽,都是青岛城市地位的体现,也将为城市带来难得的机遇。
《关于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的指导意见》给出了“区域航空枢纽”的发展目标:
鼓励构建“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网络体系,提升对非枢纽机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面向特定区域的国际航空运输网络。
重点是因地制宜,实现市场化、特色化发展;航空货运枢纽则要打破“重客轻货”旧常态,发挥枢纽体系客货并举有效供给的协同效应,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航空货运转运效率,支撑航空货运枢纽能级跃升。
具体到青岛,在国内航线方面,青岛机场要发挥干线机场的辐射功能,带动三四线城市机场,让更多旅客能便捷享受航空服务。
今年6月,青岛胶东机场透露,支线航点广泛通达延吉、大庆、牡丹江、满洲里、齐齐哈尔、包头、赤峰、秦皇岛、大同等东北、华北地区城市,赣州、景德镇、上饶、武夷山、芜湖、黄山、柳州等华东、华南地区城市,南阳、衡阳、鄂州、张家界、恩施等华中地区城市,遵义、宜宾、巴中、陇南、库车、和田等西南、西北地区城市。
目前,青岛机场国内外通航点达114个,开通国内客运航线172条。
指导意见就是风向标。未来,青岛机场有望继续加大开通国内中小城市航线的密度。其实,争夺有实力的中小城市客流,也不失为一种发展策略。
毕竟,作为旅游城市,航线覆盖城市越多,会给城市带来更多客流。
今年7月下旬以来,青岛机场单日航班量和旅客量步入600架次、9万人次“新常态”,应该与此有关。
3
国际航线方面,则是根据城市地理位置,发展优势区域的航线。
客观而言,国际航线少,是青岛机场的一大短板。青岛机场最近透露,国际及地区客运航线20条。这个数据在全国并不突出。
根据最新的规划,北上广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将增强其洲际连接能力和全球辐射能力。可以预见,重磅航线将继续向三大城市集中。这无疑会加大青岛开通国际航线的难度。
由此,青岛能做的文章就非常聚焦了,就是发展自身具备条件或者已有基础的航线。
首先是“日韩”。
日韩航线是青岛机场的传统优势,航班累计已达到日均往返41架次,日间平均每半小时就有一个航班飞往日韩。其中,青岛至首尔航班量全国第一。
由于青岛与日韩具有很深的经济关联,只要国际形势平稳,应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其次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坐拥上合示范区的青岛,如果没有畅达的空中交通,很难把政策与平台的优势发挥出来。
借由航空等政策红利,青岛必须下大力气去争取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上合国家的航线,让青岛成为东部连通上合国家的一个支点。
这一点青岛可以向西安学习。目前,西安机场国际航线已覆盖中亚“五国七城”,是中亚通航点最多的国内枢纽机场,中亚旅客市场份额排名全国前三。很多前往中亚的旅客,都是从西安中转。
再次,青岛的目光也要瞄向东盟。前7个月,山东省对东盟进出口3961.8亿,增长11.4%,占20.9%,是最大贸易伙伴。如此大的经济关联度,空中航线的需求少不了。
入选区域航空枢纽,就像跨过了一道门槛,进入了“优先”的范围。
如果没把政策用足,既不能将体现国家规划的本意,也会挥霍掉来之不易的城市前行的动力。
所以,对于新定位,青岛有必要好好研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