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富士日记》(全三册)
1963年底,武田一家位于富士山麓的山间小屋建成,此后的十三年间,武田家每年都会在这里度过数月。在丈夫武田泰淳的建议下,武田百合子将山里的生活记录下来。让人想不到的是,作为作家丈夫口述笔记员的百合子,平日的身份是家庭主妇,却在日记中展露出惊人的文字才华。丈夫因病去世后,这本日记在杂志上连载,并于1977年结集出版,当即惊艳日本文坛,掀起了堪称“百合子浪潮”的阅读现象,作者本人也被日本文学界称为“浑然天成的艺术家”。
百合子在日记中时常写出令读者耳目一新的表达:搬进家中的大沙发就如同“把马弄进了房间”;雨中的鸟声格外清澈,又让人悲哀,以至于“我都想走到旁边问它为什么叫”。百合子浸染文学多年却从未尝试写作,这或许让她的文字保持了质朴、轻盈、直击人心的质感,以及对于世间的好奇和眷恋。
《时间边境》
本书是马来西亚华人女作家贺淑芳的首部小说集,汇集了贺淑芳基于自身的迁徙经验、历经十年漂泊写出的十一篇作品。在书中,她关注着个体困境尤其是女性困境,用时间和梦境的意象书写个人被异化和驱逐的体验,比如在梦中不断濒临死亡的边界,看着父亲卷款逃离被毁掉的家,电脑被抢走以致于被迫重写遗失的作品,自己则因背负太多秘密而迷失在时间迷宫里……种种的压抑和恐惧,似乎都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整座世界都是异乡,我们以何为家?
文学评论家黄锦树认为,贺淑芳的作品表现出了“马华短篇经典的老练成熟”,作品兼具画面感与细腻的心理描绘。同时,深受作家西西影响的她,在文学上也远离了马华文学自身的左翼文学传统,而展现出一种耽溺于幻想的倾向,以及面向世界文学的意志。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明朝万历年间,正值世界史上的大航海时代。欧洲在枪炮的推动下野心勃勃地探索着新世界,彼时的中国处于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的激烈斗争中,为西方文化的传入打开了大门。利玛窦正是在此时从意大利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他身披僧袍或儒衫,终其一生都在传播西方文化,并通过适应中国的文化环境打开国人的心灵世界。
在书中,历史学家史景迁记录了这一过程。他并没有遵循传统编年史和传记书写的框架,而是拾起利玛窦的八个记忆碎片——四个汉字(武、要、利、好)和四幅圣经版画,由此搭建起这座记忆宫殿。史景迁将利玛窦的事业视为16世纪晚期“欧洲扩张运动”的一部分,并不断穿梭于那时的世界图景,将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和史诗彼此相连,直到两两相望的欧洲与中国、古罗马和儒家的传统相互汇聚。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评价本书为“一部非凡的杰作,写作方式令大多数业内人士望而却步”。
《以毒为药》
“以毒攻毒”并不只是一个修辞说法,它真实地存在于中国医学史中——我们会发现,毒物看似对立于药物,却曾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与日常养生。在本书中,哈佛大学科学史博士刘焱根据敦煌等地出土的抄本、医师方书甚至宗教典籍等,研究了3-9世纪的中国医生、宗教人物、朝廷官员和士大夫如何使用有毒药物来医治顽疾,其中包括有剧毒的“百药长”附子和一度非常流行的五石散。除此之外,作者还引入了西方医学传统,打破了中西医全然对立的观念。
通过以上研究,刘焱真正的意图是提醒我们药物的流动性与物质性,药物的真正效用不能被归结为固定的内核,而是随着具体的技术、社会政治状况不断变化的。在广阔的视角下,本书融合政治史、宗教史、社会史和经济史,最终为读者呈现了一部以毒药为视角的汉唐文化史。
《在黑暗中舞蹈:美国大萧条文化史》
通常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繁荣才能带来文化发展,但是曾深陷大萧条的1930年代美国打破了这一论断。在这一时期,美国创造出了兼具流行幻想和尖锐社会批评的文化作品,并显示出大萧条文化的双重人格——一方面努力解释和应对经济灾难,另一方面通过艺术提供避难所。在本书作者、美国文学学者莫里斯·迪克斯坦看来,避难所并不意味着“逃避”,而是一种光辉与活力,在百老汇和好莱坞的悲喜世界中,这些艺术作品成为了抵御社会苦难的堡垒。
本书采用了跨学科视角,提及的文化界名人或著作囊括文学、音乐剧、电影、音乐、摄影、建筑等诸多领域,如F.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以及《公民凯恩》《大都会》《我弥留之际》等。莫里斯认为,大萧条的内在如同《绿野仙踪》中那条黄砖大道,道路尽头充满“哀伤的向往”。这一视角或许同样适用于当下,即使在黑暗时刻,我们仍然能在艺术人文中重拾信心,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
《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
阿涅丝·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代表人物,她的电影专注于实现纪录片的现实主义,尤其侧重女性议题,其创作生涯超过60年,90岁高龄仍在进行新的尝试,素有“新浪潮之母”之称,并成为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首位女性得主。瓦尔达也是坚定的女性主义活动家,在1971年由波伏娃撰写的“343荡妇宣言”中,瓦尔达就是联署的女性之一。
本书首次在中文世界引进了瓦尔达的访谈文章,收录了1962—2008年间她接受的21次采访,涵盖其电影生涯的完整轨迹和诸部作品,涉及她与“新浪潮”、好莱坞、不同社会人群、爱人及家庭间的关系。跨越半生的讲述解答了瓦尔达对电影的热情从何而来,作为边缘的艺术家型导演又经历了哪些困难和苦涩。翻开一篇篇访谈,让我们一起发现属于瓦尔达的广阔海滩。
《养狗 然后……养猫》
“两年前,我家养的十五岁狗狗死了。照看它因为老衰而死去的模样,我内在创作欲望的小小细胞也发生了些微的变化,涌起了好想画这只狗的生与死的心情。”在《养狗 然后……养猫》中,日本国宝级漫画家谷口治郎画下了饲养猫狗的平凡日常,以及面对毛小孩生死离别时的感受。
谷口治郎最著名的作品是《孤独的美食家》,许多读者也许并不知道,谷口也相当爱狗,笔下经常出现以狗为主角的作品。在这部漫画中,谷口以爱犬终老前的最后一年来探讨“死”,再用意外收养的孕猫来描绘“生”,透过人与动物的彼此陪伴,赋予“家人”新的定义。此外,书中还点出许多现代人照护动物时面临的议题,比如领养代替购买、新生儿的到来导致宠物被弃养等等,相信在动物保护意识逐渐流行的今天,读者更能对书中内容感同身受。
《绝世美味:生灵的消逝与饮食的未来》
怎样的食物才算得上“绝世美味”?是米其林餐厅中的精细佳肴,还是苍蝇馆子里名不见经传的小菜?在本书中,“绝世美味”如其字面意义,指的是在人类历史上或曾经消失、或濒临灭绝的食物物种。这也是为什么本书被读者们称为美食版《寂静的春天》,一部另类的未来环境启示录:当全世界的餐桌上只剩下一种苹果、一种梨,会是何种景象?大桶中培育的人造肉会是大势所趋吗?
在书中,两位饮食地理学家去到世界各地,开启了一场食物寻根之旅。他们愕然发现,从旧石器时代的猛犸象,到上世纪灭绝的渡渡鸟;从古罗马时代的罗盘草,到一百年前才灭绝的旅鸽,在人类持续的消耗下,每个世纪都有一种食物灭绝。我们作为地球公民也应当意识到,虽然饮食出于生命的本能,但是不加区分地乱吃却会破坏生物多样性,并最终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