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中国区COO李娴清:女性不应该过早把脚从油门上移开

“不能认为女人到了四十多岁职业生涯就到了尽头,只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李娴清。图片来源:JP Morgan

对工作一定要有一份热情,最低的标准是要有兴趣。李娴清这样要求自己。否则每天只是单纯地上下班,把生命中大量时间消耗在自己不感兴趣的是事情上,还挤占自己在家庭里、在兴趣爱好上的精力,那样的工作是不是太不值了?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运营官、董事总经理李娴清在接受界面记者专访时,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其对职场的认知。她表情和语言生动,肢体语言也十分丰富,但言谈仍不失优雅。

一路“迁徙”:纽约——香港——上海

李娴清强调“对待工作一定要有一份热情”,曾经她的工作热情是打造纽约这座城市的竞争力。2013年李娴清从生活了多年的纽约来到香港,而后来到上海——现在让她保持热情的兴奋点是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去发展它最有战略性的市场。

李娴清曾在纽约市政府的经济发展局工作并亲自参与了在纽约引进理科学院——康奈尔科技园的工作。现在康奈尔科技园已经建成并将对外开放。根据李娴清介绍,之所以要引进理科大学就是希望提高纽约在全球的长期竞争力,因为纽约过于依赖金融行业,而人多、地少的天然局限,导致纽约可以发展的行业比较受限,经过多方研究论证,纽约市政府决定发展高科技行业,而这亟需一家全球一流的理科学院。

“关于引进理科大学这个问题上,我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组织审委会、竞标、后期真的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等等。为整个城市的经济做规划,所做的事高度和宽度(跟在公司)不一样,你想到的是这个城市五六十年以后在全球的竞争力。”李娴清说。

其实从沃顿商学院毕业后,李娴清也有过一段在奥纬咨询和麦肯锡工作的经历。小时候父母说李娴清喜欢管闲事,长大之后她仍然觉得帮助别人让她快乐。所以她一直想:啊,要是能去政府或者非营利机构工作就好了。这个愿望在迈克尔·布隆伯格当选市长后实现。李娴清对自己说,这样的机会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在停薪留职给自己六个月的适应期之后,李娴清果断放下麦肯锡的高薪。用她自己的话说,在这六年中,她得到了超越自己、通过团队影响整个城市的体验。六年后,想做的事情都做了,市长任期结束,李娴清也决定离开。

回忆其加入摩根大通及其空降亚洲乃至之后举家上海的经历,李娴清认为“颇具戏剧性”。

“当时,我刚结束了在纽约市政府的工作,觉得可能经历过纽约市政府的精彩之后,可能很难再找到一份更刺激、更有吸引力的工作了。”李娴清跟她之前在麦肯锡的老板讨论她下一步的职业规划。

“你就来摩根大通吧。”老板当时也已经加入这家全球最领先的金融机构,他说:“你去亚洲。” 李娴清当时并没有想过要离开美国,有点困惑。

说服她似乎并不难,比如一个足够大的施展空间。“帮全美最大的银行发展它最重要的市场。”老板的这句话正中要害,2013年6月,李娴清从纽约被“空投”至香港,她的身份是摩根大通亚太区企业和投资银行部首席战略官。

回忆在摩根大通工作的3年多的时间,李娴清最喜欢的是这里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

“同事都非常愿意帮助你成长和成功。”2013年6月初到香港,李娴清分不清东南西北,也搞不清楚谁是谁。亚太区战略团队和各个业务线上的同事们都主动帮助她了解公司的架构和业务,很快,李娴清接到了她在摩根大通的第一份重要任务——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一份摩根大通亚太发展战略。

“摩根大通在亚太区14个国家铺了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线,但众所周知,其实亚太市场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新兴市场,每个国家发展进程不同,摩根大通能带去的产品和这个产品在特定市场上的有效性各不相同。所以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评估,并相应地作出一定的战略调整,从而使摩根大通在亚太区的布局与亚太区各个市场的发展阶段更加匹配。”李娴清表示。

毫不夸张地说,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摩根大通的业务线非常复杂,要深入了解每个产品以及每个市场中对该产品的需求,“当时加班没日没夜,边学边做,不懂就问。虽然那段时间过得挺惨的,但完成后对摩根大通在整个亚太区的产品以及亚太区各个市场都了解了很多,这也为之后更加顺畅地开展战略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香港工作了三年以后,李娴清举家转战上海,因为很多朋友告诉她,“回到亚洲而不回中国是不完整的,这个市场如此之大,发展如此之快,你不去了解和经历是会后悔的。”

而且对亚太市场愈加了解,李娴清愈加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如果中国这个市场做不好,摩根大通可能会在未来二三十年失去今天的地位。”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2016年,李娴清以中国区首席运营官的身份回到上海,主管包括运营、技术、营销和宣传等多个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她也是中国区核心管理成员之一。

家庭永远是最重要的

“对我来说工作和家庭其实并没有特别直接的可比性,对我而言,家庭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李娴清 在被问到工作和家庭那个更重要时,她的答案一点不中庸。她随后补充称,“家庭处于首位并不等于说我每一个决定都放弃工作,注重家庭并不意味着你就需要在工作质量上妥协,这需要你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

李娴清确实是一个很顾家的女高管,对两个儿子,她几乎是无微不至,而且在做任何选择时都会考虑到对孩子的影响。

她回忆起当时摩根大通希望她到上海担任首席运营官时,曾经让她一度比较犹豫的就是“哥哥上学的问题。”当时李娴清的大儿子读一年级,“他已经适应了香港的教育,也有自己的小朋友圈子,我当时比较担心转学对哥哥的心理产生影响。”在摩根大通上海同事热情地帮她解决了这个担心、而且跟儿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之后,她快速把家安到了上海。

李娴清不愿意错过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时刻,百忙之中总会抽出时间去陪伴孩子和家庭。

“我非常感谢摩根大通的企业文化,公司给员工在时间上很强的灵活性。其实这也是公司对员工家庭负责和关注的态度。比如我可以抽空去参加孩子学校的活动,并在自己其它的时间完成我的工作。”李娴清经常有暂时出去参加孩子活动,但结束后加班到深夜的经历。

“时间上真得自己把握,公司给的只是一个弹性环境,怎么样去管理自己的时间,怎么去把两边都兼顾,这个责任是我们自己的;而且公司给你足够的灵活性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在工作质量上妥协。公司提供的灵活机制是为了我们的员工更好地平衡家庭和工作,营造一个更好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李娴清在职场和家庭之间的角色倾斜渐渐找到平衡点。

当然,与所有的职场女性一样,李娴清也难以完全避开工作与生活冲突的时刻。有一次,李娴清去纽约开会,赶不及参加大儿子的“与妈妈共进早餐”的亲子活动,尽管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作为妈妈,她仍然因为儿子的情绪受到影响而感到有些抱歉和不安。

人到中年更淡定

李娴清对年龄的增长特别不介意,对于很多女性职场人士所忌讳的“中年妇女”的“称号”,她也一脸坦然。因为在李娴清看来,年龄增长并不是坏事,因为阅历也会更丰富,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管是在事业上、家庭上、还是在感情上都更知道自己该拿些什么,该放些什么。

各个年龄段都有各个年龄段的优势和问题,比如二十岁的时候特别有激情,二十五岁的时候会常想:我会嫁谁啊,我将来工作在哪里啊,会有很多疑问。人到了快四十岁,就觉得可能少了一些激情,但是对自己也更有信心,很多事情更淡定一些,不像以前二三十岁的时候,男朋友今天没有给我打电话也是超大的事情,明天公司老板说了一句什么话也觉得是天塌下来了。年纪大了一些,阅历更丰富, “我结婚到现在十三年了,从初婚的兴奋到后来的两个人的磨合,再到现在,两人早已习惯如何面对彼此,如何一起分担家里的责任,怎么样去教育孩子,处理事情也更淡然;在工作中也是如此,视野更宽,对自己也更自信,步子走的也就更稳。”

传统的社会意识里有对中年女性形象的定位和期待,李娴清说:“我们不可能不受这个社会影响。但是你真的得自己清楚要什么。如果有一个人说我觉得我现在不适合生孩子或者说不适合结婚,因为我想要在事业上面有一个冲刺,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事情,没有一点不好。重要的是你不要被这个潮流给拖走了,你得对自己负责。我倒并不一定说女生一定要顾家,或者说女生一定要在家里,或者女生一定要有职业,我觉得这都是说你自己的性格,你自己的环境,你想要什么,是你自己决定的,是非常个人化的选择。”

虽然她非常尊重个人的选择,但她非常看重“选择之后要负责”:“我经常对员工说,千万不要在回头看时发觉在摩根大通这几年糊里糊涂过了。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事业有多大成就,更重要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多少。”

社会上对“中年妇女”的一些认知,一般都认为基本上女人到了这个年纪,事业上应该是到了尽头,主要应该回归家庭。

“不能认为女人到了四十多岁职业生涯就到了尽头,只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三十岁跟四十岁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过不一样的日子而已。”她觉得尤其是女性不应该过早把脚从油门上拿下来,别在不需要刹车的时候自己就松懈了:“对我来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视野更宽了。可以说,摩根大通的平台足够大,而我又站到了这个平台亚太市场中最重要的国家,这都给了我一个新的机会,开启一个新阶段的发展。我没有想过四十岁是一个什么点,但是绝对不算是到了尽头的点。”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