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任雪松
8月6日晚,巴黎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人声鼎沸,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十米跳台之上。
十米跳台上,全红婵正准备完成她的最后一跳。在她之前,她的队友陈芋汐已完成所有动作,暂列第一。全红婵的这一跳将决定金牌的最终归属。
起跳,入水。最终,全红婵拿到了425.60分,排名第一。全、陈二人之间的分差只有4.90。
离开水面后,全红婵和陈芋汐拥抱在一起,庆祝两人为中国跳水队包揽这一项目的金银牌。六天前,在同一片比赛场地,两人携手拿下女子双人十米台项目的金牌。陈芋汐抱着全红婵退场,全红婵则俏皮地对着镜头比出“拿捏”的手势。
在这个极短的3年巴黎周期,全、陈二人在女子单人十米台上交锋不断,互有胜负,是彼此最大的竞争对手。2022年、202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女子单人十米台的冠军花落陈芋汐,全红婵则是2024年世界游泳锦标赛该项目的冠军。
“两个运动员训练中都很努力,都有很高的水平,(胜负)就看比赛的临场发挥。”中国跳水协会主席周继红谈到。无论谁最终在比赛中获胜,两人之间的分差往往都极小。任何一个动作上的小瑕疵都能成为运动员和金牌擦肩而过的理由。
陈芋汐觉得两个人之间的这种竞争是“良性的”,“这样可以互相进步,自己水平才会提高。只有一个人,很可能只会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每当提起陈芋汐时,全红婵也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夸奖,总是给予队友“非常棒”的完美评价。
3年前的东京奥运会,两人还是“熟悉的陌生人”。
2005年出生于上海的陈芋汐6岁开始练习跳水,2019年时就入选了中国国家跳水队。出生于广东湛江一个农村家庭的全红婵则是在跳格子游戏时被启蒙教练相中,在四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农村到湛江市再到广东省队的四级跳。
全红婵是东京奥运会延期的受益者之一:全红婵入选国家队时,距离东京奥运会只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在最后时刻才拿到了东京奥运会单人十米台的参赛资格。在此之前,跳水迷们都默认中国队女子单人10米跳台的两个东京奥运名额会归属于陈芋汐和张家齐。
整个东京周期,陈芋汐都与双人项目的搭档张家齐更为熟悉;而彼时刚刚进入国家队不满一年的全红婵则还在努力适应国家队的氛围,只专注于单人项目的比赛,并未参与双人项目的配对。
东京奥运会结束后,全红婵和陈芋汐在教练组的安排下正式合作,彼此也变得更加熟悉。三年内,两个人从未让国际大赛女子双人十米台的金牌旁落。因为有彼此的存在,全红婵和陈芋汐征战各大国际赛场时心中都有十足的安全感。精神层面上,比起竞争对手,对方最佳战友的身份对于两个小姑娘来说可能更为重要。
“其实我比单人项目的时候会更紧张,因为感觉身边少了一个人。有我的搭档在身边,我总觉得更安心。”全红婵说。
“拿到双人金牌的感想就是,特别感谢我的搭档一路以来的支持和鼓励。有她做搭档我觉得特别幸运,有一种‘我背后有她’的感觉。”陈芋汐说。
尽管已经不再像东京奥运会时那样惧怕记者的镜头,但当两个人一起出现在镜头面前时,全红婵依旧会习惯性地躲在陈芋汐身后。“她会讲,让她多讲。”陈芋汐也会见怪不怪地笑一笑,然后淡定地开始回答记者的问题。“我比她大两岁,有时候就多照顾一些。”陈芋汐谈到。
进入巴黎周期后,全红婵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所有跳水女运动员都要经历的大坎——发育关。
发育关给身体上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身高和体重上。骨骼和肌肉发育让运动员的身高增高、体重增大,这意味着相应的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都要调整。同时,运动员的饮食也要进行控制。既要吃饱保证营养,但又不能过量。
训练的强度陡然增大,自己又因为发育的原因对于难度的把控不再得心应手。这样的转变无疑是痛苦的。2022年,刚开始度过发育关的全红婵在布达佩斯世锦赛和跳水世界杯都出现了动作完成上的失误,与金牌失之交臂。“发育期是一大难关,我的动作完成度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完成动作更吃力。”全红婵谈到。
全红婵主管教练陈若琳在2024年年初接受采访时提到,2022年-2023年两年,全红婵长高了七公分,体重也有相应的增加。她虽然有时候也不忍心,但为了保持队员的竞技状态,只能让全红婵以更高的强度训练。长跑和力量训练对全红婵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让全红婵觉得不那么孤单的,就是队友陈芋汐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生长痛”。每当自己面对越来越难熬的训练时,两人还能相互安慰和鼓励。“随着年龄上去,用原来的体能肯定不可能再保持原来的技术水平,所以一定要练更多的体能,才能去维持自己原来的技术。”陈芋汐谈到。
也许是因为长久的压力,巴黎奥运会双人十米台的决赛结束后,组合里的姐姐陈芋汐面对镜头留下了眼泪。反而是妹妹全红婵拍了拍陈芋汐,时不时打趣来缓解陈芋汐的紧张情绪。
三年的时间,从东京到巴黎。全红婵和陈芋汐熬过生长痛,一起分享过胜利的喜悦,也各自流下过失意的泪水。
现在,两个不满20岁的小姑娘,看向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