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滨海湾,一座大湾区新城悄然崛起

在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双圈联动”的城市群融合发展新格局中,滨海湾这一地理枢纽新城将加速崛起。

图源:视觉中国

珠江东岸,一座初具规模的滨海新城正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心脏地带悄然崛起。

东莞滨海湾新区,这个对部分人来说或许还略显陌生的名字,如今正在揭开其神秘面纱,向世界展示出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如果驱车行驶在沿江高速滨海湾路段,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眼前塔吊林立、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景象,正见证着滨海湾新区的日新月异。

翻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图,滨海湾犹如一颗夺目的珍珠,镶嵌在广深两座超级城市中间,与港澳地区紧密相连,其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在整片珠三角区域都极为罕有。

作为东莞未来三十年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滨海湾新区自2017年诞生起就被赋予了新的梦想和使命。这里,是东莞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新起点,也是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与对外开放的战略平台。

新区全景图

区位优势:大湾区几何中心、黄金内湾核心节点

区位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优越的地理位置,意味着它更容易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汇聚点,关系到这座城市最终能否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

环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是粤港澳大湾区天然的核心,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均在内湾集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而随着珠江口跨江通道的不断开通,各环湾平台都主动调整功能布局,以积极响应都市圈和黄金内湾建设,应对新时期的区域格局重构。

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同样需要一块新的区域来共同参与到黄金内湾的竞合之中,而这块关键拼图正是位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黄金内湾核心节点的滨海湾新区。

2019年,东莞提出建设“三心六片”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中心城区、松山湖园区、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根据《东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东莞明确构建“三横三纵”“一主、两副(滨海湾和松山湖副中心)、六片区”的空间结构,强化与深圳、广州等周边城市联系,融入区域发展格局。

2017年10月,滨海湾新区正式揭牌。这片位于狮子洋珠江出海口东岸的区域,以虎门大桥与广州南沙自贸试验片区相连,与深圳前海合作区隔河相望,毗邻港澳,由交椅湾、沙角半岛和威远岛三大板块组成,规划总面积84.1平方公里。

“出生”后的滨海湾,不断获得政策加持,其战略地位更是犹如开挂般不断提升。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支持东莞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滨海湾地区。

2020年12月,省委省政府将滨海湾新区列入省重大发展平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举全市之力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为面向全球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发展的“湾区样本”、代表东莞“未来城市”形象的标杆片区。

年轻的滨海湾,凭什么?

将时间转化为金钱,以交通效率赢得发展效益,这是滨海湾备受关注、屡屡被委以重任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滨海湾“一小时交通圈内”,机场、高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交通资源密集,拥有8条地铁、6条高速公路、5大机场、4条高速铁路、2条城际轨道、1个港澳码头,未来滨海湾站“三铁合一”,可实现乘坐轨道交通6分钟到达深圳、35分钟到达广州、40分钟到达香港。区位优势与交通资源叠加,为企业对接各类资源要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企业之所以选址滨海湾,看重的不仅是完善的产业链,更是滨海湾便利的交通与优美的环境,为企业打造宜业宜居的人才科技园提供了条件。”OPPO智能制造中心项目总监步杰平曾说道。

滨海湾新区的区位优势,是其在珠三角城市连绵区中独特地位的体现。这里,城市间的紧密空间距离和强烈的互动性,构成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事实上,滨海湾新区与深圳宝安一衣带水,同属于茅洲河流域单元。2021年,深圳前海扩区后,空间范围直接拓展至茅洲河界。双方在地缘上的亲近性,为滨海湾新区提供了天然的发展空间。比如,由于距离近,滨海湾的企业可以方便享受到深圳的配套,企业过条河就能去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参展。

作为深圳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湾新区不仅是西部沿海走廊的关键节点,更是深圳向西辐射的第一桥头堡,这一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滨海湾本身背靠东莞“双万”制造基地与消费市场,长安智能手机、虎门电子信息和商贸、厚街家居会展、沙田临港产业等多个特色化传统产业集群为新区构建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同时,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新区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这些都给滨海湾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可以预见的是,在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双圈联动”的城市群融合发展新格局中,滨海湾这一地理枢纽新城将加速崛起。

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宋丁认为,滨海湾是广深滨海带上的天然“洼地”,不仅是综合成本最具性价比的区域,还拥有丰厚的自然及历史人文资源,将成为未来以海洋立市、以海洋经济重塑经济格局和城市形象的核心地带。

产业潜力:发挥龙头企业“头雁”作用

滨海湾不仅是交通要地,更是经济走廊,可发挥的产业潜力巨大。

如今的滨海湾,总投资约100亿元的OPPO智能制造中心正在加快建设,首期预计今年10月启用;高品质产业园区滨海湾科兴科学园首开区18万平方米年内将陆续投产,项目二期也已经启动主体结构建设;先进制造产业园欧菲光•湾区科创中心迎来首批企业的入驻,首个M0项目正式投产。

产业资本是权威的定价者,也是最敏锐的风向标。头部企业嗅觉灵敏,往往已经提前一步抢占新区的发展红利。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年来,滨海湾锚定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方向,总投资248亿元的43个重大基建项目启动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118亿元;引进产业项目19个,完成招商引资超455亿元;已引进OPPO、vivo、小天才、正中科学园、欧菲光等产业项目,协议投资额近1400亿元,意向投资额达3175亿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生产力正在经历一次颠覆式巨变。被赋予重任的滨海湾,将如何抓住机遇?

根据规划,OPPO、vivo等龙头企业集聚的交椅湾板块将抢抓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未来趋势,打造世界级新一代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湾区级智算经济产业集群;沙角半岛板块则侧重于发展数字能源、增材制造、柔性制造、机器人制造等产业,打造大湾区精密智造产业集聚区;定位为高能级科创基地的威远岛板块,将依托大湾区大学、大学科技园,打造大健康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未来材料产业基地。

尤其是热度前所未有的AI赛道,滨海湾早有布局。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2022年落户滨海湾,重点推进“大模型+小模型”协同,通过知识互联分步构建“分诊式领域大模型”新范式;OPPO滨海湾数据中心已开启运转,能够支持千亿级AI模型训练、两毫秒的骨干网络链接超低时延,是OPPO安第斯智能云全球混合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发力,有望推动滨海湾智能终端与人工智能产业集聚。

世界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全球闻名,其中以智能通信设备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尤为突出,拥有华为、OPPO、vivo、华贝电子等一批行业龙头。围绕智能手机这个终端产品,东莞已形成了“原材料-元器件-模组-整机代工”的完整产业链。

今年2月,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百千万工程”现场推进会上,肖亚非坦言,如今东莞面临着新的形势,很多利好因素在不断积累。他举例说,消费电子产业的慢慢复苏,手机今年出货量全球预测会超过3%以上的增长,位于东莞的华为、OPPO、vivo三大手机品牌将带来强大竞争力。

而在滨海湾,OPPO、vivo这两大龙头企业早已大手笔投资布局,落地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

2019年,总投资约100亿元的OPPO智能制造中心重大产业项目开工,落地建设OPPO全球算力中心、生产研发区和高级人才房,掀起滨海湾发展新高潮。

OPPO智能制造中心

除了上述的OPPO全球算力中心已于2023年投产运营,OPPO生产研发区也将于今年7月投产启用,不久后,一大批创新人才将入驻滨海湾,抢抓智能移动终端新风口。

在交椅湾东部,总投资约50亿元的vivo智慧终端总部正加快建设。项目用地约422亩,主要建设智慧终端研发中心、智能设备制造中心、人才房及生活配套等。

当前,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价值均取得显著提升,但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等核心技术环节仍高度依赖外部进口,同时面临技术进口“卡脖子”和成品出口“加关税”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以华为、OPPO、vivo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开始探索新发展路径,即依托国内大市场获得规模利润后,在关键领域投入技术创新,进而逐步突破“卡脖子”、实现“创新生产内循环”。本土龙头企业逐步成为“双循环”下区域生产要素主要组织者,它们往往更加重视供应链安全,会依赖本土制造集群构建供应链网络。

滨海湾新区则可以依托这些企业的规模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链的集群效应。这将进一步提升新区的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而且,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滨海湾新区有望成为区域生产要素的主要组织者,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新区将在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除了龙头企业,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环是创业公司。

2023年7月,滨海湾国际开放创新创业社区(下称“双创社区”)“开张”,这是继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后,东莞第二个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双创社区的揭牌,将助力滨海湾加快构建从技术创新到项目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生态,为滨海湾科技创新再添“一把火”。

目前,双创社区已进驻企业达30家,企业涉及领域包括高端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现代服务业等。

东莞市炜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炜鼎智能”)在今年2月正式入驻双创社区。炜鼎智能是一家专注于焊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公司,主要涵盖新能源行业先进制造,模具设计及焊接应用领域。

“这里对初创企业非常友好,不仅解决了我们办公空间缺乏的难题,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炜鼎智能创始人陈剑锋说。

充裕的办公空间、租金减免、创业补贴等一系列举措为炜鼎智这样的初创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前期成本,让企业团队得以更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年轻的特色合作平台,滨海湾新区也正依托大湾区政策高地以及新区高品质、高效便捷的发展条件,吸引越来越多企业、资本的青睐,成为大湾区极具投资价值的“潜力股”,一颗大湾区创新创业的新星正冉冉升起。

政策吸引力:给地给钱给政策

产业发展引领城市布局。

当前,滨海湾新区确立了“一廊两轴三板块”空间格局:一廊是滨海景观活力长廊(即东莞黄金海岸);两轴是城市中轴线和城市发展功能轴;三板块分别是交椅湾板块、沙角半岛板块、威远岛板块。

其中,“数字经济湾”——交椅湾板块依托OPPO、vivo等龙头项目,打造高端制造业总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两区四基地”、“6个1000亩”优质产业空间。

“国际商务港”——沙角半岛板块将依托滨海湾站TOD、青创城、AI+未来产业园、港澳新城,集聚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高端要素,打造未来枢纽型商务区。

“未来科创岛”——威远岛板块依托2100亩大湾区大学(滨海湾校区)和4700亩的大学科技园,聚焦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将打造创新企业、高端科技人才聚集地。

据介绍,滨海湾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交椅湾板块、威远岛板块2.1万亩的土地整备,全力打造武山沙、大岗山、凤凰山超2000亩现代示范园区,为引入“金凤凰” 盘活土地空间。同时,滨海湾也正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土地库、厂房库“三库”建设,建立健全项目发现与生成机制,精准匹配招商项目与空间资源。

“我们正积极地‘走出去’招引‘链主’企业、独角兽企业以及产业链核心环节企业,以形成链条式布局、集聚式发展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力争全年完成招商引资协议固投45.1亿元。”孙海波说。

除了充足的土地空间,滨海湾也提供了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以不低于周边区域的扶持力度,构建“N个10条”政策扶持体系。

滨海湾新区作为东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承担着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重要使命。先行先试、开放创新,也由此成为贯穿滨海湾新区成长履历的“主线剧情”。

比如在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上,滨海湾将依托省自贸区联动发展区建设,全力推动投资、贸易、金融、法制等领域的37项改革事项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1月,滨海湾还成功获批首批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试点,这也为滨海湾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东莞在年初举行的2024年市政府一号文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东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的关键举措。

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滨海湾修订“生产性服务业10条”,聚焦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专业服务业等方向,提供企业发展奖励和补助,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落户、人才集聚。

东莞,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正凭借着滨海湾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开放创新的政策环境,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来属于自己的湾区时代。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