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穆德·尤努斯: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微型金融之父,“社会企业(Social Business)”概念的创造者。2006年,“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他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12年3月,《财富》杂志将尤努斯教授评为当代12个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
时代令人沮丧,想象牵引前行
非常感谢,大家早上好!
特别高兴能够再次来到中国、来到北京,也特别荣幸能够来到人民大学。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与人民大学的校长以及一些教职人员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而令我倍感荣幸的是,今天,很多在中国、在孟加拉国、在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上经常见到的老朋友,能够在人大再次相遇。因此,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对我来说,它就像是一次家庭团聚。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尤努斯中心正式成立了,这也让我感到特别高兴。未来,通过尤努斯中心,我们将接触到更多的年轻人以及学界人士,得到他们的关注,并能够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专长,来共同推动尤努斯的发展。
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时代。人们感到低迷、不安,而美国大选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又令大家的这种情绪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它让全世界看到了一种倒退。另外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是英国脱欧。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推动了全球悲观情绪的蔓延。它让我们感觉到,整个世界不再像之前那样,在相互之间架设起文明的桥梁,而是开始相互隔离。过去所谓的地球村的概念,化为了更多的高墙,把彼此警卫开来。我们不再是一个全人类共同的社区,而更多是像生活在孤岛上一样。
但是,我们没有放弃对希望的追寻,都在思考前进的方向在哪里。我们是多么地希望在未来,我们的世界不要一步步走向分崩离析,而是世界能够不断地融合,并且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不放弃希望、不断地斗争,需要我们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尤努斯中心的成立,就是为了能够跟年轻人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他们的希望与梦想才是世界的未来。所以,我最想对年轻人讲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心怀梦想!要有想象力!一定要拥有属于自己的,最疯狂的想象力!你的想象力越好,世界就越有希望,因为它们能够支撑着、推动着你去实现梦想,能够极大地激励你获得成功。反之,如果你不能想象,世界将什么都不会发生。因此,想象力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权利,是一种不会产生费用的重大才能。
人们为什么都喜欢看科幻小说?会去看大量的科幻电影,读很多的科幻漫画?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捕捉想象力,使我们能够“进入”到另外的星球;它可以使我们“坐地日行八万里”,甚至在一秒钟之内“到达”数百万公里之外。这些科幻作品中所呈现的情节,看起来更像是神话,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有趣的是,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由想象力所推动的。科技的发展始终受到想象力牵引,并朝着人类想象的方向发展,最终正一步一步变为了现实。
比如现在,我们看到大量从月球传回的照片,都觉得司空见惯。但是在很早以前,人类最初梦想登上月球的时候,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疯狂的想法,是荒谬和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技术推动了我们始终朝着想象出发,推动着我们不断在进行创造,并终将使奇迹得以实现。
想象力非常重要。所以,就目前而言,尽管有些事情还无法实现,但是要保持想象力。你的想象力可以非常之大,也可以非常疯狂。“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尽管成功不会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保持追寻的脚步,一次走一小步、一次解决一小部分问题,积累下来,就可以解决大的问题。
“乡村银行”发展史
我还鼓励年轻人不断去追求梦想。比如格莱珉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就是追寻着梦想的脚步,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之前,英文辞典里并没有这种提法,这个词之所以被发明出来,主要是针对格莱珉在孟加拉国所做的工作。
在孟加拉,我们为贫困的人们提供贷款,尤其是针对贫困女性,这是前无古人的做法。我们这么做,不仅是出于科研的目的,不是多么了不起的发明,而是针对当时我所处的环境,针对当时的问题所想到的方法。在孟加拉,很多时候,贫穷的人们为了一时之需,为了一点点钱,不得不去借高利贷,并接受放高利贷的人对他们的盘剥。有了小额信贷业务之后,我们解决了贫困人口贷款的问题,解决了他们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借助于高利贷来应对困难的问题。
在决定做这件事之前,我并没有写针对性的研究论文,也没有发表正式声明,就直接把一些钱先借给最需要的人了。我为我能够做这样的事情而感到兴奋,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来渡过难关。在此之前,我似乎从未想到过,我能够成为一个贷款人,成为一个银行家。但当这项业务逐渐成熟起来以后,我们似乎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这正是生活的奇妙之处,它推动着我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但是,在我成功之前,并没有人相信“小额信贷”业务能够发展起来,大家都觉得不现实。只是,他们越说做不了,我的信心反而越坚定,觉得这个事情是必须要做的,所以我就去尝试了。最初,我只是希望能够帮助一个村子里面的人们,我相信我有这样的能力。但是,当我试图去帮助更多的人,在两个村庄、三个村庄里推行这项业务的时候,压力就随之而来了。但当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这个业务推广到了两到三个村庄以后,我发现我和我的业务都没有崩溃。
后来,大家又说,这没什么,如果他敢在十个村子里推这个业务,肯定会出现问题。于是我们就继续尝试。当时,只有我和我的学生在推动这个工作。我们着手在十个村庄继续尝试,又获得了成功。这时,大家还是议论纷纷,他们说,你在孟加拉国做成了,但在另外的国家一定不行,因为各国的国情不一样。那么我们就开始在马来西亚试点。这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很多人担心,在不同宗教的国家之间,这样的业务能够顺利发展起来吗?非常幸运,我们再次成功了。然后是菲律宾,这是一个天主教的国家。菲律宾在得知我们推行针对贫困人口的小额信贷业务以后,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说,在饱受非议的情况下,我们没有放弃。我觉得,越是受到攻击,越要向他们展示自己的成功。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争议和非议当中,我们也不断在进行发现、进行尝试,并找到了不同的方式。这使我们越来越深信这个事情是可以持续做下去的,因此,小额信贷就这样逐步发展成了全球化的业务。
但是,我们并不是银行家,也没有什么资源,为什么小额信贷业务会由我们来做呢?因为,这是一块银行不愿意尝试的业务。银行甚至也痛恨我们的做法,他们不愿意贷款给穷人,只发展面向富人的业务。这是非常奇怪的思维,所以我会在各种场合不断重申,银行体系必须要进行重新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之所以要提供这样的银行服务,就是要满足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对于贫困的人们来说,金融服务就如同氧气。天下万事万物,没有氧气就不能生存,极度缺氧会直接导致死亡。同样,在经济生活中,对于很多人,尤其是对穷人来说,没有钱也会导致进一步的贫困甚至是死亡。而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不能为穷人提供这种经济的“氧气”,尽管它会使富人更富,但是也会使穷人更穷。当然,还有包括诸如人文问题在内的各种问题的积累,使这一群体几乎被世界遗忘。我们说,全球大约有一半的人口都被排除在了经济生活之外,这就是问题的核心。
那么,为什么银行不能给穷人提供贷款?过去,人们普遍会认为,放贷款给穷人,这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他们的信用不好,不值得你去贷款给他们。或者说,你的(体系)设计有问题。这很有意思,它促使我们进行了反向思维,去寻找一种替代的方法。我们要打造一个“恰当”的金融体系,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金融结构,使人们能够从中获得“经济的氧气”,从而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是全面的发展。
后来,我们不断尝试在全球扩展,这里面也包括美国。对小额信贷的模式,美国人也有一个从不认同到认同的过程。所以,受到他们的邀请,我们尝试创建了格莱珉美国,并在纽约市开设了支行。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这促成了我们在纽约的不断扩张。从2008年我们在纽约建立了第一家分行开始,到现在,纽约市已经有了八个格莱珉分行。受此影响,还有很多城市纷纷找到我们,要求引进我们的贷款项目。所以,洛杉矶、旧金山、北卡、印地安纳等地区逐渐就开始有了格莱珉的机构。
根据统计可以看到,在全球,我们有大约五万名贷款者,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女性。然而,就是这部分看似缺乏信用和偿还能力极弱的群体,达成了我们始终不低于99.5%的还款率,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同时,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使最富裕的国家,它的金融体系也并不具有普惠性。而这正是我们的挑战,我们要解决金融的普惠问题。
非常高兴,我看到中国很早就有着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强烈兴趣,并且也在进行大量的尝试,希求将这一业务在中国进行复制。我们也可以不断提出新的点子,或者设置新的机构,并持续地去发展它。因此,小额信贷业务在中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是一个新兴经济体,这里会有很多的机遇。中国政府也希望有一种让全民都能够受益的金融机构。所以,我相信这里大有可为,并乐于见到中国进入繁荣发展期。
我们向贫困的妈妈们学习什么?
另外,对于创业,我希望能够从另外的视角与大家进行分享。人大的刘伟校长刚刚提到,中国人民大学也在积极推动双创工作。不论是人大,还是我自己,我觉得双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格莱珉银行现在已经成为了拥有900万客户的“大家庭”。在我们的借款人中,90%以上都是妇女。她们都有孩子,并且大部分都因为没有条件读书而成为了文盲。所以,我们要确保这些“格莱珉家庭”的后代们能够上学读书,不要错失受教育的机会。于是,我们就在格莱珉系统中建立了一个机制,为这些人的后代发放教育贷款,确保他们不会因为贫穷而辍学,支持他们持续接受教育。现在,我们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在这些年轻人当中,很多都成为了本科生、硕士生或者博士生,他们所获得的教育资源与不贫困的家庭是一样的。所以可以看到,“格莱珉大家庭”的这些孩子们,不管他来自于贫困家庭还是富裕家庭,他们都能够进入到同样的教育体系当中。
但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孩子在毕业之后就开始抱怨,认为无法找到工作。确实,孟加拉国的人口很少,就业的机会也比较少。他们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一开始,我也没有答案,但是通过与他们的进一步交流,我的问题迎刃而解。我启发他们说,为什么要找工作?谁告诉你必须要找到工作?是你的老师吗?是你的教科书吗?我说,不要急于考虑找工作的问题,工作是基于“点子”的,有点子的人自然会有工作。不要觉得,找工作才是唯一天经地义的事情,事实上,“工作”这一概念已经过时了。你们是新一代的年轻人,是新世纪的年轻人,你们的任务也应该是全新的,而不要用老的思维方式面对生活。我们一定要告诉自己,我并不是一个找工作的人,我是一个创造工作的人。一定要像一个创造工作的人一样去思考和行为。如果你拥有了这样的思维,你就会变得非常有智慧,而且可以进行更好的发展。
对人类而言,我觉得,所有的人都不应该听命于他人,不需要依赖于他人,而应该着眼于自我的发展,进行自我创造。所以,对每一位年轻人来讲,不应当做一个坐在桌子前面找工作、投简历的人,而应当像一个创造者一样去思维、去创造、去开发。这样一来,你就会成为一名创业者。
其实,整个人类历史就正是一部创业史。如果我们能够追溯到几千年以前,那时候的人们处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状态下,无法想象人类还在洞穴里面居住的时候会向谁发出求职信。他们并没有“找工作”这个概念,而是猎人、是采集者或者是农民,他们是问题的解决者。
为什么我们能够在这个星球上能够生存下来?因为在我们的血液中,我们的DNA组合,注定了我们要成为解决问题的人。谁告诉我们说,年轻人一定要找工作呢?人类的天性就不是为了打工而存在的,他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大家充分调动自己的创意、充分调动和挖掘出自己的创造力来,然后进行创业。
有些人可能会问,学校并没教我怎么去创业,我该如何去创业呢?令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人大是一所鼓励双创的大学。看,多么的与从不同?当其它学校都在致力于培养“找工作的人”的时候,人大已经在尽一切可能让学生走上创业之路了。
回过头来,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格莱珉的借款者们。这些母亲们,她们在20年、25年之前,凭着借来的20美金或者30美金,就已经开始创业了。从年龄上看,她们和现在的大学生的妈妈们同龄,并且都是文盲。而一些文盲的“妈妈”能够用三四十美金开始创业,你为什么做不到呢?在受到这样好的高等教育之后,你反而要出去找工作,这到底是什么问题呢?这其实是教育体系的耻辱,它破坏了人们所有的创业和创新能力,或者让我们忘了,我们其实也可以有创业精神。而一个真正优秀的教育体系,应该教会人们自给自足,而不应当指望他人的给予。
所以,我会劝说那些抱怨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我说,你们回去跟自己的妈妈学习吧,向她们学习怎样生活。你可以追寻她的脚步,看看她是怎样成为创业者的。那些文盲的妈妈们,她们从来没有走出过村庄,又是怎样产生的商业的想法呢?你们回去好好问一问。
同时,我们创建了一个社会企业基金,让这些年轻人能够找到商业的点子。事实上,当我们把钱放到桌面上,这些年轻人会思如泉涌地冒出许多商业的点子。我们还有一些竞争的项目,当这些年轻人找出很多点子以后,一些支持者就会与他们成为合作伙伴,帮助他们识别出最好的点子,这就是风投。
当然,格莱珉与风投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我们对你的利润不感兴趣,我们是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并不代表要自我谋利,而是由我们来支持你创业,创业成功的利润,仍然归创业者所有。这样,在我们的支持下,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成为了创业者。
所以,“找工作”,这其实是我们面临的共同的挑战。当今的中国,给了我们很多可以大展身手的机会,有很多的技术可供选择,创业变得更加容易了。但是,我们的教科书中,我们在课堂上,从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转变思维,创新创业。我们没有将这种创新创业的思维融入学生的每一个教育阶段,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其实,教育应当告诉年轻的人们,人生完全可以有两种选择:找工作,或者成为就业的创造者,进而教会他,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应该怎么做。假如我们为年轻人提供了这样的方案,结果完全可以由他们自主进行选择。但是现在教育的做法是什么?是假设他们应该上学,然后应该去找工作。不管是为政府工作,还是为私人企业工作,不管怎么样他们都要找工作,因为这是他们的未来。但是工作却不是人类的最终的选择。人类的任务在于,挖掘出我们的创造力,打造出我们想要的世界,这才是人类最大的发展方向。
社会企业,解决人类问题
基于这样一个方向,我们推出了社会企业、社会事业这样的概念。每一次我看到问题,就创造出一个企业来解决它,因此就成为了一系列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赚钱。我们知道,慈善是为了解决人类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等同于慈善,因为慈善需要要去募捐,要揣摩人们的意愿,这使它具有了高度的不确定性。为什么要依赖于别人的不确定性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造血呢?为什么不能自己产生资金,来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呢?所以,我创造了这样一种企业模型,即承担成本的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在发展之初并没有名字,也没有术语。通过不断向人们解释我的这一理论,“社会企业”这样的名称才被确定下来,它实际上是一个解决人类问题的、非分红型的企业。这其中最重要内容是,社会企业不是为了自己谋利,而是希望打造一个“完美”的世界。现在这个社会过于唯利是图,大家每天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利润的最大化,结果人类都成为了赚钱的机器。但是在我看来,人类其实并不是赚钱机器。人类既有自私的一面,所以可以看到,传统的方式都是利已的。但是,人类也有公益的一面,而社会企业的精髓就是无私,社会企业是利他的。
那么,我们可以告诉我们的孩子,世界上有两种企业,一种是赚钱的企业,一种是解决问题的企业。让年轻人自己决定,他们要怎样去做。或者,我们也可以把两种企业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实现一种更高的目标。
目前,我们希望能够利用社会企业实现这些目标,而具体的想法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很多国家开始采纳了社会企业的概念,希望公益、慈善机构能够转型为社会企业。一些大的企业也开始尝试转型。因为市场非常庞大,所以,中国也有很多大企业。同时,中国人又拥有绝对的创造力。那么,我们能不能宣传到位,告诉大企业,能否在此基础上,“顺便”创造一个社会企业?当然,企业有其自身的核心业务,它可以去盈利,但是同时要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国家问题、世界问题,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全球有很多企业都在这么做了,比如它们创造出了一些合资企业。
而社会事业的中心就是希望汇聚这样的信息,由学术界进行相应的研究,并能够把这些全球最领先的资讯传达给年轻的人们。这实际上是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新的门。
所以,我希望能够创造出这样一个机构,使整个地球能够通过这样一个网络中心,实现互通有无。非常开心,能够看到尤努斯中心揭牌。希望在未来的每一年,都能够召开这样的学术的会议,为传球资讯的研究、传输、整合和利用提供平台。从去年开始,人民大学也在积极参与我们的巴黎学术会议。我们下一次的会议也是在巴黎,将于2017年的11月6到7日召开。希望大家能够借此机会再次欢聚一堂,携手打造我们想要的世界,而不是一直在说的,过去的世界。我们不希望永远生活在旧的世界里,而是希望能够打造出一个新的世界。
非常感谢!
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本文为穆罕默德·尤努斯2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尤努斯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创新创业论坛上的演讲全文(文章整理/编辑:李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