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流动性风波,地方AMC国厚资产再现债券展期

截至2023年末,国厚资产有息负债62.17亿元,其中将于1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28.11亿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 邹文榕

6月27日,国厚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厚资产)旗下债券“19国厚01”正式展期,实际兑付日和摘牌时间推迟至2025年6月27日。

根据展期安排,“19国厚01”债券本金(共计1.79亿元)展期1年,利息正常兑付,展期期间票面利率保持不变,到期后兑付本金及展期期间利息。

据悉,国厚资产于2019年6月27日发行了“国厚资产2019年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也即“19国厚01”(债券代码:112923)。债券发行金额为4亿元,期限3+2年(附第3年末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和投资者回售选择权),票面利率7%,付息频率为每年付息1次。

Wind显示,截至目前,国厚资产境内存续的4只债券中,仅“22国厚01”正常存续,其余三只债券均已展期,四只债券余额合计21.42亿元。

图源:Wind

公开资料显示,国厚资产成立于2014年4月29日,注册资本27.92亿元。公司由中国东方资产全资子公司上海东兴投资控股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东兴投控)牵头,联合北京文投、光大信托、徐工集团等多家企业共同发起设立。

国厚资产是国内首批、安徽首家具有金融不良资产批量收购处置业务资质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又称地方AMC),曾成功纾困上市公司莲花健康、康美药业、中安科股份和紫光集团等多家困境企业,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计收购不良资产超1500亿元,参与管理各类基金规模达1000亿元。

虽身披种种光环,国厚资产今年以来却接连出现债务违约、重大诉讼及资产冻结、被证监会处罚、被下调信用评级等一系列事件。

1月2日,国厚资产连发三份公告,先是披露公司截至公告发布,未能到期清偿债务合计2.98亿元;后又提到,截至2023年末,公司涉及诉讼案件8起,涉案金额超20亿元,同时被冻结货币资金6129.96万元。

前两份公告中,国厚资产均有提及发生债务违约的原因主要系宏观经济下行所影响。

公司第三份公告公开了于2023年12月29日收到的中国证监会安徽监管局开出的警示函措施的行政处罚决议内容。

安徽证监局认为,国厚资产存在三大问题:“22国厚01”债券中,部分募集资金用于临时补流,未按《募集说明书》约定的期限归还;二是信息披露不及时,存在逾期负债与重大诉讼未按规定披露临时报告的情形;三是信息披露不准确,年报中部分会计科目核算不规范。

1月3日,国厚资产公告称,对发行“18国厚金融PPN001”和“18国厚金融PPN002”的原定到期日分别延后一年至2024年8月17日和2024年9月21日,付息频率为半年付息一次。

国厚资产随后在1月5日晚间发布回应道,称公司目前经营正常,已根据监管部门的检查要求,于1月2日在上交所、深交所和交易商协会发布了相关公告,公告所涉内容均已按照监管要求完成整改。

同时,公告提及的到期未能及时偿还的债务,是在检查时点下发生的,已通过和解或清偿的方式得到了解决。其他因业务合作产生的债务纠纷,各方也在积极通过司法方式解决。

不过,上述解释并未消除评级机构的质疑,1月8日,联合资信于公告决定下调国厚资产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下调“19国厚01”的信用等级为A+,评级展望为负面。

国厚资产与信评机构间的意见分歧也并未到此结束。

4月30日,国厚资产披露公司债券2023年度报告。2023年度,公司合并口径净利润亏损6.68亿元,占2023年末公司合并口径净资产的16.12%;母公司口径净亏损8.82亿元,占2023年末母公司口径净资产的25.03%。

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公司2023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带强调事项主要提示国厚资产2022和2023年度连续亏损,盈利能力持续下降。

同时,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指出,截至2023年末,国厚资产有息负债合计62.17亿元,其中将于1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28.11亿元。公司融资能力下降,流动性风险较高。

国厚资产认为上述亏损系联营企业长安责任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亏损严重,公司计提大额减值所致。

5月9日,联合资信评估发布公告,公司年度大额亏损是公司经营困境的反映,公司已然存在明显流动性风险以及债务偿还压力,其正在推进的资产处置事项仍存在不确定性。

随后于5月17日,联合资信评估再发公告称,收到国厚资产终止信评的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述公司债2023年报中,国厚资产曾提到,公司2022年度净利润为亏损,导致公司未达到“22国厚01”募集说明书中约定的“年化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且净利润不低于30000万元”。

而伴随2023年国厚资产净利润再度亏损,这也意味着,在“22国厚01”债券存续期内,国厚资产已连续两年违反偿债资金来源稳定性承诺。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