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三年,上海学生的作业“瘦身”了吗?

多数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学生正在“作业加油站”接受老师个性化指导。郑逸洁 摄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到2024年7月,双减政策发布将满3年,上海学生的作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首先是作业的减负提质。

界面新闻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上海健全了学校作业管理制度,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细则,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建立了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多数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1道好题胜过100道题海。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在题量上做精减,在题型和要求上增加选择性,在设计上体现实践性,研制形成覆盖一到九年级的课后作业资源供学生使用,瘦身后的作业本受到学生喜爱和欢迎。

一天一页,轻松搞定。既有新课预习法宝,又有课后巩固复习。该校九年级学生孟梓菡说。

费曼学习法认为,智力是一个增长的过程,当你能把知识教授给别人时,你便完成了主动学习。宜川中学附属学校倡导小先生角色小组互助制,让学生分享做题DO、说题Explain、理题Collate”的小妙招、小课堂、小故事,从一道题到一类题,从学科学习到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各层次学生都可以选择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浦东实验中学积极开展“桥梁建筑师”的项目化学习。图为学生们团队合作搭建桥梁模型。受访者供图

第二大变化是作业不再停留于纸面上,而是直面真正的社会问题。

当下,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从幼升小开始贯穿,引领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初步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整体认识。

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开设了主题活动社区小主人,包括了解我生活的小区”“我为社区建设献一计”“我做小小志愿者等具体任务,聚焦学生最感兴趣的社区话题,组织学生走进学校旁边的小区实地调查,观察小区环境和设施,采访居民,咨询居委干部,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寻找社区服务的赞点,并针对环境卫生、宠物犬管理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还担任社区志愿者。

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改变课间十分钟?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开展了以课间十分钟:我的活动我做主为主题的数学学科项目,让学生们围绕问题自由组建学习团队,利用统计调查、计算等数学知识来深入探究。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浦东实验中学面对学生退出了桥梁建筑师项目,教师将改造曹家沟桥作为驱动性问题,开展综合数学、物理、地理、劳动、信息技术学科的综合学科实践,学生利用学校创新实验室和校内外资源,通过实地测量、问卷访谈、查找资料,完成数学建模、搭建模型,经历了桥梁设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科能力、工程思维、跨学科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海市卢湾中学在七年级地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学习中创设在上海引种沙棘情境;基于学校空中花园利用率低的问题,设计《未来校园空中花园梦想改造》项目,并以作品导向和实践创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和生命科学种植植物”“环境适应性”“生态农业”“生态系统等学科核心知识,用制作沙盘模型呈现未来花园实景。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课后服务推出健康九大类64个社团活动,寓教于乐。何思哲 摄

第三大变化是课后服务更加丰富了。

上海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施“5+2”(每周5个工作日,每天至少2小时)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服务对象从小学生延伸到放学后所有愿意留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生,基本实现学生愿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

同时,上海出台义务教育学校的课后服务经费补贴标准,不向家长收费,由财政予以保障。

上海还出台了全国首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围绕课后服务意愿的征询、服务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安排等课后服务重点环节设计了规范性标准和针对性指导意见。

目前,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建立了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公示制度、约96%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1万多名校外科普、体育、文化等领域专业人员进校参与课后服务。

学生在上海市嘉定青少年科创集散地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受访者供图

第四大变化是增加了科创教育。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后,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课堂作业减少的同时,上海为学生开拓了社会大课堂,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据上海市教委介绍,三年来,上海创建--协同、--联动的中小学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系统推进浦东、徐汇、普陀、虹口、宝山等5个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和上海中学等39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的建设工作,鼓励支持实验区、实验校在课程资源开发等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加快找出行之有效且可复制的途径。

此外,上海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教育集团为试点,探索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科学教育新范式。

结合科创教育,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形成了品牌特色。

长宁区少科站梳理开发了包含14个主题的22个科技类活动项目,形成了区内课后服务送教上门活动清单,供学校自主选择。

长宁区少科站、科研院所等专业教师深入学校与教师结对,学校教师活动开发、学生指导能力显著提升,也催生了诸多特色项目。

比如,延安实验初中的航空模型兴趣小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导师建议下,适存小学一位具有编程专长的数学教师,成功转型为专职科创辅导教师。

两年来,长宁区少科站与学校联手共建区科技示范点42个,覆盖环保、AI机器人等15个科技项目。

普陀区内中小学已相继形成科学类校本课程体系,各校在课后服务时间段每周开放实验室10次。普陀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开发设计了七大类86门课程,每年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160余场,辐射1.8万多人次。

普陀区还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玉东、中国首批航天员陈全等优质科教资源,同步开放区内科技场馆,每年开展科普活动近百场,惠及学生上万人次。上海电科所、上海司法鉴定研究院等4家院所与区内4所学校已成立科教联盟合作试点,并聘请化工院总工程师等6家区内科研院所科创带头人成为科学副校长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家在实验室指导上海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培育太空种子。(受访者供图)

在科教资源汇聚的徐汇区,“STEM+”课程体系已经实现全学段全覆盖。徐汇区中小学共有5万人次参加STEM课程项目,300余名教师参与培训并实施常态化教学。目前,徐汇区内中小学已相继开发科学类校本项目1500余个。

在徐汇中学,学校拥有12个工程领域32门科技项目、23门科艺融合项目,以及23个创新实验室。

虹口区近日刚刚揭牌科学-工程教育中心。未来中心将通过对接高校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构建 “工程+项目课程体系,创设创意思维、结构分析、能源动力、通讯控制等实践项目。

宝山区首创全国家庭创客行动品牌,从家庭动手玩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创兴趣,引导学生在学校参加科创社团,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比赛,提高创新技能。目前,该行动已累计覆盖1.6万余个家庭。

2023学年,宝山区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展科学体验营活动,共计132场,辐射学生超过5.2万;编制科普教育地图,打造出门15分钟的科学教育活动实践圈。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