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破冰调查船在广州交付,将于下半年承担科考任务

一次补给可以保障全船60人在海上生活80天。

图片来源:广船国际

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6月24日,我国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极地”号在广州正式命名交付。“极地”号隶属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由中国船舶广船国际自主设计、建造。

这是一艘以综合观测研究为主要功能的极地调查船,属于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专项船舶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服务于极地海洋、海冰、大气等环境的综合调查观测研究任务,具备海洋环境综合观测取样能力。该船于2022年11月开工建造。

中国船舶广船国际极地号项目经理江志坚告诉记者,“极地”号计划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承担科考任务,且可以同时搭载无人机、无人船、水下自主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具备空、天、海、冰潜综合一体化的科考能力,能够同步完成大气、海冰、水体、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综合科考任务。

国际上,将破冰能力划分为PC1至PC7级,PC1级破冰能力最强,PC7级最弱。“极地”号获得了PC6极地冰级附加标志。

据介绍,该船全长89.95米、型宽17.8米,设计航速15海里每小时,在1米厚的当年冰区中的破冰航速可达2节;总吨位4600吨,续航力为14000海里,一次补给可以保障全船60人在海上生活80天。

从引进改造到自主建造

在船舶制造中,科考船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的特点。

过去,中国走过了以整船引进、改造,以及联合国外设计、采用国外装备两个发展阶段。例如“大洋一号”、“雪龙”号,都是从国外购买并改装。

依据我国船舶分类国家标准GB/T 7391—2002,可将从事海洋科考的船舶分为综合调查船、多用途调查船、实习调查船等23种。有研究指出,我国综合调查船、渔业调查船和海监船相对较多,而极地调查船、水声调查船、港湾调查船等相对较少。

随着海洋权益需求的增加,国内对极地和海洋开发的研究和投入力度日趋上升。在科考船领域,自主建造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此前,中国船舶广船国际副总工程师何光伟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广船国际在2010年参与了诸多极地项目,并不断技术迭代。例如公司自2014年以来在国内第一次建造PC3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攻克了材料、焊接和部分的设计技术。

2023年6月,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广州开工。何光伟表示,这艘科考船属于首次完全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的高冰级极地船舶,相对于过去采用国外设计或者是国外联合设计的方式,该船具有完全的自主权。

“极地”号同样拥有完全自主权,由中国船舶第708研究所设计。这艘新一代极地科学考察船可满足无限航区航行需求,是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首艘“ACC-POLAR”低温防寒符号的船舶,船艏可破0.8-1.0米当年冰。

可在全球海域航行

由于“极地”号搭载了多种海洋调查设备,能够承担海冰、三维水体、地球物理、大气等海洋环境的综合观测调查任务。

该船采用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并配备槽道式侧推、动力定位系统和减摇系统,在0至最大航速范围内可实现无级变速,可在包括极地冰区在内的全球海域实现安全航行。

中国船舶广船国际副总工程师“极地”号总设计师蔡睿眸表示,船只交付后,冬季可航行于黄海、渤海海域破冰,进行冰区海洋环境监视、海水测量以及兼顾冰区救助,夏季可进行极地和深远海调查。

江志坚提及,“极地”号的建造过程涉及一系列技术难点,首先是分段制造,挑战在于两方面,“这艘船由于是冰区航行,每一个结构都相当密集,特别是船首位置,里面的结构很狭小,因此装配、焊接很困难。另外一点,在水下安装密集结构很麻烦,特别是进行分段制作。我们通过设计跟工法共同配合,制定了全流程的工艺,才满足了分段需求。”

另一重挑战来自周期缩短。由于船东需求的变化,交付周期提前了约2个月。“我们的策划总共做了7个大总段,可以理解为精度控制上要求更高,相当于把小零件换成大零件,在进坞前完成了时限。在坞里周期也比较短,平常需要2-3个月,这艘船55天就能出坞,且完整性较高,从而实现出坞半个月就能动发电机,4月底5月初就达到适航状态。”江志坚说。

广东加码海洋经济

高端化、智能化的海洋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广东海洋经济的增长极之一。

2023年,广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11%,总量为18778.1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拿下“29连冠”。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海洋规划与经济处处长黄国锐在今年6月的发布会上表示,近几年,广东省集中力量发展海洋油气化工、海洋清洁能源、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相关产业集群,成效比较显著。

他指出,“十四五”以来,海洋电力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等5个新兴产业是广东海洋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支撑,累计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速达到24.2%,占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量的56.1%。

2023年,广东海洋船舶和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97.1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了111.0%,广东于同年成功研制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珠海云”号,LNG单一燃料动力船舶运力规模居全国第一。

过去五年间,广东海洋经济结构比逐步由2019年的2.9:26.9:70.2,调整至2023年的3.3:31.4:65.3。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向界面新闻分析指,从前海洋经济更多依靠水运、渔业一线生产,未来将延伸至更广泛的科技领域,“沿海的城市,以前集中在港口、捕捞、造船上,未来会逐渐过渡到对海洋科技的综合利用,包括海洋能源、深海探测、海上平台等。”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