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创新型减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治本之策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创新型减碳是指创新形成新的工艺、技术,达到相同产出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

2024年,6月20日,北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能源中国”研讨会上发言。图片来源:国是论坛

记者 辛圆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日前表示,创新型减碳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治本之策,中国可适当提升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增长指标,加快新技术对原有技术的替代

6月20日,刘世锦在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举办的“能源中国”研讨会上表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提出的目标是,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产能增长2倍,能效提升1倍,中国应该呼应COP28提出的目标,提升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指标。

他提到,过去很长时间内,谈及环保和减碳,一些地方主政者就担忧这可能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把减碳和增长的关系看成相互掣肘甚至抵消的关系,但目前这一观念已经发生转变。

“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创新,因为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靠的是全面系统地换技术。创新以及低碳绿色产业的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治本之策,是处理各种矛盾、理顺各种复杂关系的关键所在。”刘世锦说。

他将目前中国的减碳路径概括为三类,第一种是衰退型减碳,指的是通过减少生产来减少碳排放,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但在特定情况下出现过,比如有些地方的“拉闸限电”,这是不可持续的。第二种是增效型减碳,指的是通过提高碳的生产量来实现产出,比如节能减排。

第三类是创新型减碳。“这指的是通过创新形成新的工艺、技术,达到相同产出情况下实现低碳、零碳甚至负碳排放。如果用这类技术去替代原有的高碳技术,可以在实现相同产出的前提下减少碳排放。”刘世锦说。

与此相关,他提出一个概念——“碳替减”。他解释称,比如每千瓦时的发电,燃煤发电的碳排放大约是1000克,光伏发电的碳排放是30克,风能发电的碳排放是10克,也就是说,如果把燃煤发电改为光伏或者风能发电,碳排放量只相当于原来的1%到3%,在发电量相同的情况下减少了97-99%的碳排放。

“过去我们是固守原有的技术和生产体系,讲节约、节能减排,现在更多是依靠全面拓展新技术和生产体系的创新,前两种减碳类型正逐步转为更多依赖第三种减碳类型,也就是创新型减排。”刘世锦说。

他还表示,民营企业是创新型减碳的主体,这类企业创新活力更强,反应速度更快,中国新能源产业各个领域领头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

谈及政府在减碳中的作用时,刘世锦表示,首先是坚持“双碳”目标不动摇,稳定绿色转型和长期发展的预期。其次是适时推出各级政府的减碳量化指标,普遍推广碳账户和碳核算,形成全面严格的减碳责任机制。三是收集并及时发布信息,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止扭曲要素价格的“筑底”竞争。

“产业投资、生产消费等方面的信息要及时发布,投资者拿自己的钱去投资,他自己是会做出判断的,如果不赚钱为什么要进到里边去,包括消费者有这个信息以后也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刘世锦说。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