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资源配置要更关注中小企业 ,应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圆桌热议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中国境内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8万亿元,绿色债券存续规模约1.9万亿元,均居世界前列。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孙艺真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如何看待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完善我国ESG投资生态和长效机制建设?如何进一步激励商业机构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在6月19日的陆家嘴论坛上,多位与会嘉宾围绕绿色金融发展建言。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贱阳在会上表示,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推动下,中国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信息披露、产品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中国境内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3.8万亿元,绿色债券存续规模约1.9万亿元,均居世界前列。

马贱阳介绍,近年来,在推动支持中国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方面,上海清算所主要发挥了四方面积极的作用。

一是,在绿色债券、碳金融方面,上海清算所参与制定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碳排放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制度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行业交流,促进境内外绿色标准的衔接。

二是,上海清算所积极支持多项绿色债券首单发行,创新绿色债券发行的增信机制,创设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指数。同时,上海清算所通过降低绿色债券发行费率等,为市场主体近三年节约近七千万元,并与行业组织、市场机构合作定期公布绿色债券投资情况,支持推出以低碳债券指数为标的的总收益互换场外衍生品,不断提升绿色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截至2024年5月末,上海清算所托管绿色债券7600亿元,约占中国市场的四成左右。”马贱阳表示,目前债券绿色溢价的激励效果已经显现。

三是,上海清算所在中国碳市场发展之初,提供CCP清算和风险管理服务,推出上海碳配额远期CCP清算业务,近年来,推出以绿色债券为标的的标准债券远期CCP清算业务,推动绿色金融现货和衍生品市场的联动发展。

四是,上海清算所与香港债务工具CMU合作先后推出“发行通”、“南向通”等业务,成为境外机构投资表现绿色债券在内的境内债券市场的重要渠道,同时与卢森堡证券交易所合作,为绿色债券发行人提供境内外同步信息披露服务。

在 “绿色金融制度创新与市场激励”分论坛上,国泰君安董事长朱健介绍了公司近年来发展绿色金融的经验。

朱健表示,发展绿色金融,落实ESG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服务好我国双碳目标,始终是国泰君安多年来坚持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在公司制度设计方面,在2021年5月,国泰君安制定了践行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行动方案;去年5月,又进一步制定了全面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级的行动方案;此外,公司专门制定了ESG的风险管理办法,推动把ESG因素全面融入投资银行、投资交易、资产管理、信誉业务等各类业务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2015年公司在A股实现上市以来,我们每年都坚持编制和发布ESG的报告。”朱健谈到。具体来看,在公司治理方面,朱健介绍,国泰君安建立健全了绿色金融治理体系。公司在董事会、管理层、执行层都建立了ESG组织体系,全方位推进绿色金融实践。在此基础上,做好ESG的信息披露,制定可持续金融的统计标准和信息披露的指导手册,并自主开发建设ESG信息管理系统。

在开展绿色金融相关业务方面,朱健介绍,国泰君安在2014年成立了专门的碳金融业务团队,并积极提供全链条的绿色融资服务,深耕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为了满足企业绿色融资需求,帮助企业提升ESG能力和合规经营的水平。

“到今年5月底,我们累计参与碳市场成交量八千万吨,国内各个试点碳市场配额交易量将近5500万吨,CCER交易量将近2500万吨,国际资源认证的核证减排量交易量将近一百万吨。”朱健表示。

朱健介绍,国泰君安计划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尽快启动英国和欧盟碳市场的碳配额交易,协助更多的企业客户更好地满足欧洲碳减排政策的要求。

“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绿色现代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希望深化境内外的业务合作,加强中欧市场的对接,更好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的功能,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国泰君安董事长朱健表示。

“目前我们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平衡问题,还存一些问题和挑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在会上谈到。

屠光绍认为,在绿色金融的服务对象方面,大企业受到关注较多,但中小企业也面临着绿色低碳转型问题。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要更多关注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绿色转型。

屠光绍指出,当前,绿色金融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绿色金融的资源总量方面还存在着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如何持续不断根据绿色转型双碳目标,推进持续不断的金融资源供给,特别是发展绿色金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形成绿色金融需求和供给之间更好的匹配和平衡?这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此外,屠光绍还谈到,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和绿色金融的实践活动之间也存在不平衡。绿色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加强,才能使得绿色金融的实践活动有更强劲的支持;绿色金融体系方面尚也存在不平衡,比如,在新能源、绿色技术、环保技术等纯绿方面发展很快,金融资源在这方面占据了很大比重,但高碳高排放行业等需要进行低碳低排放转型的行业,金融支持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我国绿色债券发展很快,但是相对来讲,中国绿色股权投融资还是发展不够,这与中国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发展不够相关。绿色金融体系既需要债权,也需要股权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更好的绿色金融资源的配置。”屠光绍表示。

在国际合作方面,屠光绍指出,中国碳市场建设刚刚在起步、正在发展,但是中国碳市场已经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市场,这说明中国碳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跟国外特别跟欧洲碳市场不断合作交流,中国的碳市场将来一定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而且也会是最大的碳市场。”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