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董润年:人工智能不是为了艺术家,而是为了“拉平所有人”

《年会不能停》的导演董润年提及,ChatGPT的智商和创造力都仅是人类的平均水平,并且态度还不太诚实。

上海国际电影节 科幻电影周开幕 图片来源:上影节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自从ChatGPT推出后,电影圈内已经开始用AI在写剧本,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昨日在松江开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周主论坛上,《年会不能停》的导演董润年就提及,尽管ChatGPT拥有丰富的知识含量,但它的智商和创造力都仅仅是人类的平均水平,并且态度还不太诚实——它会一本正经地回答你的问题,被拆穿后就会用另一个瞎编的答案来应付。

在这场对谈上,关于AI在影视领域的应用,以及更幽微的体察体验,是几位嘉宾讨论的焦点。比如有着《超时空要塞》《星际牛仔》等代表作的日本导演、编剧河森正治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AI擅长伪装成人来进行对话,可是是否拥有像人类一样的感情呢?这是不明确的。”

在他看来,目前影视界对AI的应用还是人类将影像和文字的数据提供给AI来生成内容,可是很多东西难以数字化,比如味觉、触觉、嗅觉,这些难以琢磨的感觉今后能否输入给AI呢?

作家王晋康回应了河森正治的疑惑,他提及,以前刘慈欣曾说自己这一代作家比较幸运,“因为我们没有用AI创作的嫌疑,之后的作家不管用不用别人都会怀疑。”这个笑话的前提是AI的创作一定超过了人类。过去王晋康的小说《生命之歌》中也有AI,但那时他只是个孩子,需要仰视人类,可如今的AI对人类的目光是俯视的。现在的AI是整体性的智慧,通过互联网将智慧合为一体,但是,“AI没有作为个体生活在社会中间鲜活的个人经验,如果这方面缺乏,就创作不了具有质感的作品。当然其他方面,像是文字的信息量和写作速度方面毫无问题。”

现场图片从左到右依次为主持人、黄建新、河森正治、王红卫、霍廷霄、董润年、戴勃

AI的创作体现出它掌握了许多技巧,但缺乏高超的创造力,董润年说,“创作中富有个性化的表现未必是符合创作规律的,甚至是没有那个做对的地方,这是不太能得到的,但恰恰我们需求的。像是绘画AI midjourney最初可能有超出想象之处,随着它逐渐完善,就越来越寻常了。” 由此,他体会到,Open AI是通用型人工智能,不专属于艺术领域,而人类不存在这样一个“拥有整体性智慧,特别有理性和逻辑,而在各方面都非常平均的人,”所以这样的输入生成图像式的人工智能不是为了艺术家,而是为了“拉平所有人”,让每个普通人都有能力生成自己想象的画面,但这跟电影制作的方式不一致。此外,现在的程序员与设计师并不一定理解艺术的语言,“AI只是抓取网上的视觉素材分析总结,对于实际创作中视觉艺术的思维并不了解。”董润年说。因为应用了CG的技术,之前无法实现的画面都能实现了,河森正治回应董润年道,但是现在去看好莱坞的CG,会发现都很千篇一律。使用AI也是一样,应当创造出更多有意思的、原创的而非雷同的画面。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