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增速6个月来首次回升,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总的来看,5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

2024年6月12日,广西柳州,在融安·广西香杉生态工业产业园内的香杉生态板材企业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作业。图片来源:CFP

记者 辛圆

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数据显示,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增速比前4个月放缓0.2个百分点。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去年12月来首次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表示,总的来看,5月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困难挑战。

分析师也表示,中国经济在回升过程中存在波动,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修复的主要障碍,后续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加码。

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表示,5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意外降至收缩区间,非制造业PMI中的建筑业指数也有较大幅度下滑,这表明5月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边际减弱。

“尽管年初以来出口偏强,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领域较快增长,以及稳增长政策发力带动基建投资保持较高水平,但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矛盾。”王青说,“接下来稳增长、稳楼市政策有望持续加码,三季度在政府债券发行明显提速同时,降息降准窗口有望再度打开。”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也表示,当前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仍然是内需不足。往后看,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需要政府投资进一步发力,同时地产政策也有继续优化的空间,预计7月政治局会议会有更多提振经济的措施出台。

在今天公布的主要数据中,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明显超出市场预期。对此,王青表示,今年“五一”长假全部落在5月,而去年有2天落在4月,假期错位效应是5月社零增速较上月回升1.4个百分点的重要原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主要商品零售中,增长最快的两类商品均和假日消费有关,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同比增长20.2%,化妆品类同比增长18.7%。

王青指出,1-5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1%,不及疫情前两年平均增速的一半,因此,目前来看消费仍然比较疲弱。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偏弱;二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的影响不容低估。今年一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为5.3%,虽较去年全年反弹0.2个百分点,但仍明显低于过去十年平均7.1%的增长水平。

徐天辰表示,目前的促消费政策大多受制于激励力度不够或补贴范围过窄,尚不足以调动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后期消费增速能否持续回升取决于是否会有“真金白银”的政策出台。

投资方面,房地产依然是主要拖累。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10.1%,降幅较前4个月扩大0.3个百分点。

尽管去年以来各级政府不断优化调整房地产行业政策,但楼市仍未企稳。从销售端看,据克而瑞研究统计,5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3224.1亿元,同比下降33.6%,单月业绩规模仍徘徊在历史低位。

5月17日,央行发布“史诗级”楼市利好政策,涉及降低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随后,多个城市积极响应,跟进落地相关政策,同时因城施策优化当地楼市政策。

徐天辰表示,“一揽子”稳地产政策措施从方向上来说是非常正确的,但考虑到中国房地产规模之大和本轮调整幅度之深,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

他指出,由于地方建设保障房等“三大工程”积极性不高,且近期去库存压力下土地出让政策收紧,房地产开发投资或仍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负增长态势,转正或要等到2025年甚至2026年。

其他主要投资中,1-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涨幅较前4个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6%,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

分析师指出,虽然5月以来1万亿元特别国债开闸发行,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也有所提速,但从融资到项目开工还需要一定时间。

徐天辰表示,今年以来城投债新增受到严格限制,给基建投资造成一些压力,不过,随着特别国债陆续发行以及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未来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城投融资受限带来的不利影响。

出口边际放缓、工业产能利用率偏低等因素抑制了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意愿。5月,官方制造业PMI重回荣枯线下方,产需指数均有较大幅度回落,企业生产投资意愿有所降温。美元计价的5月出口环比增长3.4%,略低于过去10年当月平均环比增长水平。

5月工业生产动能也小幅走弱,当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至5.6%。不过,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在研报中指出,后续对于制造业投资不宜悲观。围绕加快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制造业企业有望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布局结构。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