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利生物拟超8亿元跨界收购再生医学公司,自身业绩接连下滑

瑞盛生物在主营业务上和海利生物未有交集。若完成收购,如何整合公司资源,真正拉升业绩是海利生物需要考虑的问题。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陈杨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6月11日,兽用生物制品公司海利生物宣布签署《股权收购意向协议书》,拟收购美伦管理持有的瑞盛生物55%股权,交易完成后,后者将成为海利生物控股子公司。

6月12日,海利生物开盘涨停,报涨停价7.70元/股,涨幅为10%,当下市值50.66亿元。

据本次公告,瑞盛生物是美伦管理的全资子公司,其成立于2008年,业务范围在口腔再生医学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天然煅烧骨修复材料、口腔可吸收生物膜、脱细胞肛瘘修复基质。

实际上,瑞盛生物曾是港股上市公司中国再生医学在中国大陆的独资子公司。2013年,中国再生医学收购美伦管理及瑞盛生物,直到2020年将其剥离。

具体而言,本次交易拟采用现金方式,不涉及上市公司发行股份,不构成关联交易,也不会导致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交易预估值为8.8亿元至9.6亿元。

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海利生物现金及其等价物余额为1.37亿元,2024年第一季度末这一数字再跌至5661.83万元。在公告该交易同日,海利生物也称,拟向银行申请授信,总额不超过6亿元。

此外,该交易还设置了三年的业绩承诺。即2024年至2026年(业绩承诺期),美伦管理对瑞盛生物的净利润承诺数分别暂定为1.25亿元、1.375亿元、1.5125亿元。不过,本次公告尚未披露瑞盛生物近期的财务情况。

海利生物称,该收购旨在拓展战略新兴产业、优化公司资产结构,预计交易完成后将提升公司业务规模和盈利水平。同时,海利生物也提示,该交易尚处于初步筹划阶段,签署的协议仅为意向性协议,交易相关事项尚存在不确定性。

从财务数据上看,海利生物确实有提升业绩的需求。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3.47亿元、3.00亿元、2.4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85.67万元、1.22亿元、6287.02万元,连年走低。这一趋势延续至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当期归母净利润为-371.94万元,止盈为亏。

此前,海利生物还因为算错2023年上半年业绩被市场关注。公司于2023年10月发布更正公告。更正后,公司当期净利润从4467.91万元增至超8000万元。2024年1月,由于多期财报信披有误,公司及时任董事长张海明等人还收到了上海证监局警示函。

具体到业务上,海利生物以动保业务起家。不过,相比于人保,动保业务的毛利率较低。2018年6月,海利生物全资收购人用IVD(体外诊断)公司捷门生物,开始布局人保业务。

由此,海利生物形成了动保和IVD两大业务板块。前者主要产品为猪用疫苗,后者拥有生化、免疫胶乳,免疫比浊,胶乳增强免疫比浊和酶联免疫五大系列产品。

2023年,公司动保和IVD板块营收分别为1.23亿元、1.08亿元,分别同比变动-35.61%、7.40%,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51.22%、44.80%;毛利率分别为39.73%、62.34%,分别同比减少13.77个百分点、8.16个百分点。

其中,剥离相关资产及子公司政府采购量减少,导致了动保业务收入下滑,也成为公司当年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同期,公司归母净利润下滑近50%,主要原因则为计提股权激励费用。

对于现有业务及未来规划,海利生物在2023年年报中提到,一方面,公司将动保业务重心转移到市场竞争相对平缓、市场容量更大的口蹄疫疫苗生产基地杨凌金海。同期,公司也终止了与礼蓝动保的独家推广协议,转而自建市场化销售团队。

另一方面,公司计划继续向人保领域拓展。这也是海利生物拟收购瑞盛生物的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瑞盛生物在主营业务上和海利生物未有交集。若完成收购,如何整合资源,真正拉升业绩是海利生物需要考虑的问题。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