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综合改革试点任务落地近半,这些领域迎来新突破

自今年1月22日《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公开发布以来,139条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已完成67条,占比近50% 。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记者 方卓然

编辑 彭朋

6月11日,界面新闻从上海浦东新区获悉,自今年1月22日《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公开发布以来,139条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已完成67条,占比近50% 。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彦峰表示,这139条改革任务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国家层面赋予浦东先行先试的使命任务,比如试点方案明确在临港新片区探索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离岸支点”机制。第二类是针对企业和上海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推出的改革举措,比如试点方案明确探索建立安全便利的数据流动机制。

据其透露,截至目前,浦东综改在深化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突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取得成果,“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实现提升,着力完善法治保障。

陈彦峰举例说,比如,《方案》中专门提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对此,浦东在生物医药专业先行先试,开展建立高级职称参评“直通车”,允许非公领域中在岗专业技术人员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旨在培养一批生物医药领域优秀人才。

“过去,因为缺乏高级职称人才,许多民营公司在申报一些科研基金项目时存在壁垒,实际上也影响了大家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上海杰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赵洪兵介绍,通过浦东的综合改革试点,打破了这种限制,让民营企业能通过“直通车”的政策参与到高级职称的评审。科研人员有了职称的“抬头”申请项目更有优势,有利于释放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

除了人才,《方案》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力促高水平的开放。比如,《方案》提出探索构建数字经济规则体系,实行分类分层的新型数据交易机制,依托数据交易所提升数据可信流通能力。

上海数据交易所于2021年底在浦东成立,是构建数据要素基础设施中的重要举措。成立两年多来,数据交易的产品已经接近3000个,去年的数据交易金额突破了10个亿。

今年1到5月,数据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如今,场内交易的数据产品已经接近3000个,聚集的数商超过了1000家。

“数字经济是全球重要的新赛道,中国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我们很期待在浦东综改《方案》的支持下,让上海数据交易所可以服务于全国的市场。”上海数据交易所总经理汤奇峰表示,目前,上海数据交易所已经开始从数据产品的流通交易跨入了数据资产的流通交易。

汤奇峰认为,建设数据流通市场,除了规则体系制度建设以外,机制的建设也非常重要。“我们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关于数据资产交易的制度性的建设,可以期待在6月底之前,数据资产交易市场将会在浦东应运而生。”

陈彦峰介绍说,目前,浦东综合改革试点已在对标国际规则、深化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突破。全面对接 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率先开展压力测试,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同时,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和全国首个“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中心功能区启动建设;全国首家外国仲裁机构业务机构韩国大韩商事仲裁院上海中心获准登记,全国首家中东地区外国专利代理机构驻华代表处落地浦东。

此外,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在“五个中心”核心功能提升方面也有突破。

陈彦峰表示,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于2024年4月29日完成首个到期合约交割,交割金额1.77亿元,走通了从挂牌上市到交易、结算、交割的完整流程。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联合中国海油完成全国首单进口液化天然气(LNG)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联合中国石油完成全国首单国际原油跨境数字人民币结算交易。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离岸贸易印花税免征政策落地实施,有效降低跨国企业的经营成本,更好支持总部机构发展离岸经贸业务。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表示,下一步上海市商务委将继续支持浦东新区加大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把多个首创首次首单的业务落地上海,落地浦东自贸试验区,率先形成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