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细胞拟港股IPO:称将大幅度降低细胞疗法价格,创始人曾在“魏则西事件“中发声

上海细胞拟启动港股上市,目前,公司并无细胞治疗产品,仍以细胞存储为主营业务。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为钱其军,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的学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近日,上海细胞递交招股书,准备在港交所上市,中金公司、建银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上海细胞的全称是“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企业董事长兼总裁为钱其军,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学生。吴孟超在2021年5月去世,这位医者在89岁之际依旧保持着年均200台手术的工作量。2017年首映的《我是医生》原型人物就为吴孟超。

细胞治疗是2021年以来备受生物医药行业关注的话题。在2021年6月,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由此引发产业想象。不过,后续由于这一类治疗产品的商业化兑现有限,在百万级别的治疗成本之下,患者端的推广使用难以迅速铺开,使得产业关注度总体有所下滑。

上海细胞的创立远远早于这一时期。同时,尽管董事长钱其军此前的一系列发言都展示了要让CAR-T产品降价的决心,但截至目前,上海细胞还没有一款细胞治疗产品上市,主营业务依旧是细胞储存。

财务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上海细胞的细胞储存及相关服务产生的收入分别为3.96亿元、3.57亿元、5.99亿元,占同年总收入的79.5%、57.7%及78.9%。并且,这一业务的目标群体也多为高净值人群。

另外,钱其军也是在魏则西事件爆发后第一时间接受媒体采访的行业人士。据造就2016年5月2日发文,他在指出CIK对肿瘤治疗疗效有限的同时,也辟谣了诸如“免疫疗法系虚假疗法”、“免疫疗法是国外淘汰下来的技术”一类的观点。而在2016年4月19日, 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刚宣布完成了1.85亿美元的B轮融资。

上海细胞成立于2013年,由三大股东——白泽生物科技、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简称“吴孟超基金会”)、上海联新二期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简称“联新二期”)投资组建,它们分别认缴注册资本3000万元,持股33.3%。

其中,白泽生物科技是钱其军及其夫人袁小南控制的公司。吴孟超基金会在2016年B-2轮融资中退出了上海细胞,退出对价1.69亿元。

据上海细胞招股书,在吴孟超基金会退出前,2014年,姚记科技以1.3亿元参与A轮融资;2016年4月,北京君联慧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君联慧诚”)以1.6亿元参与B-1轮融资,同一时期,姚记科技再投2500万元。姚记科技也是A股上市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包括扑克牌销售、线上游戏等。

后来,上海细胞继续获得诸多机构的投资,其2018年12月的C2轮融资金额达到6.5亿元。而在2014年9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企业连续完成8轮融资,累计募资额突破20亿元。

除了姚记科技,中国太平洋人寿、联想系君联资本、海尔旗下的群岛千帆等都在其融资路上出手过。而若是按照2021年底完成的最后一轮融资状况来看,彼时该公司每股成本价为27.82元,增资后注册资本2.55亿元,公司估值约70亿元出头。

目前,国内CAR-T疗法的价格普遍还在百万级别。但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今年3月底报道,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大健康专委会副主任解奕炯透露,在最近的医保谈判中,有CAR-T疗法的价格从70万降至3万,虽然谈判失败,但降价趋势存在。

不过,距离上海细胞操心CAR-T疗法的价格问题可能还有点远。招股书显示,该公司的BZDS1901这一产品的临床进度为:获得了治疗间皮素阳性实体瘤的II期临床试验的临床批准。

此外,按照钱其军以往的观点,上海细胞的CAR-T产品可能具有价格优势。2017年11月8日,作为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钱其军参与了2017国际精准医疗学术及产业论坛媒体见面会。据澎湃新闻,在这场会上,钱其军提出,“CAR-T在十年内的治疗费用可降至10万人民币,60%的癌症患者肿瘤得以消褪,60%老百姓能用得起这种治疗方法。”

并且,在当时接受澎湃新闻采访之际,钱其军表示,由于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白泽技术采用非病毒载体,相比在普通环境中容易降解的慢病毒载体,生产要求和成本更低,因此,他预计,10万多元人民币的治疗费用还会有不错的利润空间。同一时期,他预计国内CAR-T的治疗费用上限是20万。

上海细胞之所以能在成立后的十年内获得密密麻麻的投资,与其背后院士资源无不关系。2016年8月,吴孟超及其学生钱其军作为发起人,启动了“白泽计划”,倡议人们在年轻、健康时将免疫细胞尽早冻存起来,以备将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此后,这一计划也带动了包括免疫细胞储存业务在内的产业机遇,也奠定了上海细胞的主营业务基础。同时,对于产业而言,细胞冻存、基因检测、生物抗衰、癌症预防及治疗等项目也成为了商机。

除了免疫细胞储存服务和细胞药物的研发,肿瘤医疗服务、细胞充能产品是上海细胞其他两大业务板块。目前,上海细胞旗下拥有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这家医院近三年的营收过亿。它也是国内首家以细胞研究为特色并按照三级专科医院标准建设的民营肿瘤医院。

而所谓“细胞充能产品”,可简单理解为抗衰系列消费品。目前,上海细胞也在经营抗衰类的消费品。据企业招股书中,公司在2023年7月推出乘黄系列品牌的细胞充能产品。据京东乘黄营养保健海外旗舰店产品目录,其所售产品的价格在大几千到万元之间。

图片截取自电商平台

此外,上海细胞主要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对细胞充能产品进行营销和销售,而在今年5月底,这种营业方式已经暴露了其经营风险。界面新闻此前曾报道,5月31日晚,多个电商平台收到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政策通知,NMN(烟酰胺单核苷酸)自6月1日起,不得再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在国内销售。

眼下,上海细胞现阶段的消费品业务体量较小。据上海细胞招股书,在2023年7月推出乘黄系列品牌产品的半年后,企业2023年实现的细胞充能产品收入为970万元。

整体来看,由于主营业务的营收能力并不特别突出,在研发和销售开支等压力下,上海细胞目前持续亏损。2021年-2023年,企业营收为4.98亿元、6.19亿元、7.6亿元,亏损为4.66亿元、5.42亿元、4.88亿元。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