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宏观
中国央行主管媒体《金融时报》周五援引业内人士称,如果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并非买入的好时机。若银行存款大量分流债市,无风险资产需求进一步增大,人民银行应该会在必要时卖出国债。
《金融时报》文章指出,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速不仅趋势一致,中枢水平也基本匹配。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仍在5%左右,而目前10年期国债利率只有2.3%左右,若未来通胀按近10年平均2%左右的水平测算,实际利率与潜在增速相比也明显偏低。
“从疫情平稳转段后的市场运行实践看,2.5%至3%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合理区间。”文章称。
由于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行,近期发行的两只超长期国债受到个人投资者的追捧。5月22日,今年首只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上市交易,上午开盘后价格大涨25%,触发两次临时停牌。5月27日,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面向个人投资者发售,银行开售几分钟后额度便已售罄。
截至发稿,30年期的“24特别国债01”收益率在2.54%左右,20年期的“24特别国债02”收益率在2.48%附近。此外,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04收益率在2.32%上下波动。10年期以及20年期国债收益率甚至低于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2.50%的水平。
《金融时报》文章指出,长债收益率跌到2.5%以下,已经说明这项资产并不是“完全安全”的。目前债券价格上涨预期持续较强,银行存款大量进入债市,过度炒作也会使“安全”资产变得“不安全”。
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成反比,若投资者积极买入国债,则债券价格走高,收益率下降。若央行进场卖出国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债价格可能下跌,收益率上升。
今年以来,受“资产荒”以及市场对货币政策宽松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一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的2.56%下降至2.29%,30年期国债收益率由年初的2.84%下降至2.46%,分别下行27个和38个基点,引来市场关注。
“我们认为,长期收益率持续下行的背后是基本面上需求依然偏弱、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延续低迷,宽货币预期升温,机构配债需求旺盛而供给相对不足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总监冯琳表示。
此外,她指出,在债市长牛预期和“资产荒”背景下,为增厚收益,机构对超长债的配置和交易升温,尤其是交易需求的大幅上升,带动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向下突破。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补充道,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国内本轮通胀下行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加上国内经济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经济“易冷难热”,导致较低的长期通胀预期,也带动长期利率中枢的降低。
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无风险资产相对缺乏等因素的扰动。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基础稳、优势多、 韧性强、潜能大,未来较长时期仍将保持合理增速。
4月23日,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再度通过《金融时报》强调,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基础好、韧性强、动能优、潜力大、活力足,央行对经济增长前景是长期看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分析师认为,央行持续关注长期国债收益率,这意味着债市接下来将面临两重压力导致的回调风险。一是央行明确提示未来利率回升可能导致的风险,会引发市场对于央行有意引导长期收益率回升的担忧,从而压制债市做多情绪;二是,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开闸发行,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放量供给,债市将会面临供给压力的扰动。
“近期央行在一季度例会、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主管媒体等多个渠道反复向市场沟通,提醒投资者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向市场传递出当前长期国债利率与基本面偏离的风险。”伍超明说,“若市场过度炒作,导致国债市场供需进一步失衡,不排除央行在必要时卖出国债的可能,维持长期国债利率与基本面相匹配。即使这样,也不宜过度解读,央行买卖国债是货币政策的正常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