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卡通大熊猫和考拉亮相悉尼港湾,2017“中澳旅游年”正式启动。作为“中澳旅游年”吉祥物之一,大熊猫再一次代表中国形象,走出国门,牵手世界。
而早在2017“中澳旅游年”开幕之前,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四川平武,诚邀澳大利亚生态志愿者举办“平武国际大熊猫生态旅游活动”,打出代表平武生态资源的“王牌”——熊猫,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这也预示着,熊猫将成为平武县旅游业发展的头号IP,被重点开发、拓展。
大熊猫之旅早在140多年前就已经冲出国门,岁月流转、朝代更迭,发力之途仍在继续突破。2017年,平武将迎来“大熊猫文化IP”之路上一场盛大的“变装”主题狂欢。
午后,我们的车子跟随着培江的支流,穿行在平武山间曲折的公路上,淡绿色淡蓝色的培江水随着海拔的不同不断转换着,路边的吊脚木屋和小片的种植梯田随手一捏就是一张靓照。3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沿着九环公路从平武县西部的虎牙大峡谷驱车来到其西北部的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王朗”),这里是中国野生大熊猫最多的地方。
看点1
大熊猫将何去何从?
众所周知,大熊猫是中国特有动物种类。它们喜湿,栖于长江上游湿度常在80%以上的高山深谷之中。在中国境内,有6块狭长地带能寻找到大熊猫的足迹: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到2万平方公里以上。
和辽阔的栖息地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极少,全国仅有1600只,其中的80%都遁世于四川省。2015年,四川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境内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387只,与第三次调查的1206只相比增加了181只。其中,绵阳北部的平武县拥有野生大熊猫的比例居于首位,被誉为“天下大熊猫第一县”。
平武县的野生大熊猫聚居在岷山东坡的王朗,这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在1952年之前,王朗还只是当地的一个牧场;1959年,随着中国科学院朱靖等领头在此进行科学考察活动,发现了以大熊猫为首的大量珍稀动物,自此王朗开始转变为自然保护区。
车子驶入保护区大门,顺着平整的水泥路前行,悬崖峭壁和远山林木透过窗外高大的冷杉树树梢的缝隙依稀可见。来之前,我从平武县副县长晋超口中得知,王朗的大熊猫都是野生的,目前为止并没有设立圈养参观模式。
2015年,王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就曾捕捉到一只憨憨的野生大熊猫,它先是对着镜头卖萌,接着又把屁股转到镜头前毫不害羞地开始大便,场面极为有趣。这颠覆了我们从小到大一提到看动物就进动物园的传统模式,一个个笼子把不同种类的稀有动物区分开来,对于手捧食物前来的参观者,它们已分辨不出是“恩人”还是“冤家”。
相比之下大熊猫的处境要好一些,近日一则新闻说到“荷兰雷纳的欧维汉动物园为迎接从中国租来的一对大熊猫,斥巨资700万欧元(约5116万元)打造的一个名为‘Pandasia’的豪华熊猫园已经进入竣工阶段,被称‘史上最豪华熊猫馆’。”我想,在人们抱怨活得还不如个熊的同时,大熊猫应该觉得宁愿坐在食不果腹的大森林中哭,也不愿躺在金碧辉煌的金丝笼中笑吧。
截至2013年底,四川人工圈养大熊猫数量314只,其中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86只、成都熊猫基地128只。四川境内有7个大熊猫基地,无论是对“国宝”的保护还是带来的旅游效益,都是国内的一枝独秀。
随着人们对“国宝”了解欲望的增强,在传统“观光”模式的基础上,大熊猫基地也在增加各种项目使游客可以更加近距离接触到大熊猫,可以参加亲子活动、甚至给熊猫做窝窝头。
近日在微博上,一个小姑娘就PO出了在成都熊猫谷(都江堰大熊猫保护基地)与大熊猫的合影,图片中的小家伙还会“找镜头”“摆造型”,网友纷纷留言调侃“国际特批国宝可以成精”等,也有一些网友提出了异议,认为“这只大熊猫是不是圈养时间太长精神出了问题,他一定不是真的爱拍照”。
的确,当我们看过无数集《动物世界》,见识了肯尼亚草原上互相追逐的斑玛后,也不禁会生出一个想法“我们的‘国宝’是不是该走出温室了?”它们的归途、他们的家,终究不应该是这个束手束脚的大园子。
熊猫谷除了是景区,还是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野放中心”,这里是圈养大熊猫训练野性和生存能力的地方,经过训练后,等国宝们的“翅膀硬了”,就会被放回到大自然中,恢复它们的野性和神秘感。
看点2
平武模式——重返“探索时代”
眼前出现一片悬空的木质走廊,我的思绪也从千里之外抽离回来,激动地跳下车,想要寻找一切关于大熊猫的蛛丝马迹。顺着脚下迂回的木桥我们走向远处,木桥的尽头,异常高大的冷杉树就像《哈利波特》里的结界一般,把它身后的原始森林与我们分隔开,远处神圣的雪宝顶露出半个“头”来,在那成片墨绿色的世界里,有我想要探寻的足迹,可是脚下的路显然已经没有了。两只毛茸茸的野狐狸相互追赶着跑过,我就站在这样一个大熊猫真实可及的理想世界外徘徊着。
眼前的神秘感让我开始瞎想,想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境内的列塔湖,关于猎塔湖水怪的传说流传已久,目击证词似乎否定了科学解释。探秘者不断地来到猎塔湖,希望能亲眼目睹传说中的怪物。
一些人推测,这种高深莫测的生物是一种史前水生爬行动物,“总是会有某种生物存活下来的,就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其他人则认为,猎塔湖里藏着不为人知的新生物。我认识的一位摄影师——海盗王基德,就曾和他的团队利用水下设备去寻找新的证据,试图解开那个为时已久的谜团。
而回归自然的大熊猫会不会成为日后的“神秘物种”呢?对于王朗这样一块“处女地”,要如何进行开发?对于景区内只见雕像不见大熊猫真身的现象会如何处理?是否会另辟蹊径,改变日后“熊猫之旅”的方式?
我脑海中出现一连串的问题,而这些疑虑都在晚上与副县长晋超的聊天中得到了答案。“十三五”期间,平武县积极开展旅游扶贫工作,作为平武“三大活化石”(大熊猫、珙桐、白马人)之一的大熊猫自然也在规划之中,对于大熊猫的旅游发展之路,平武有着更新的规划——探秘式开发与科普式保护共存。
2017是中澳旅游年,平武县举办“平武国际大熊猫生态旅游活动”,邀请12位国际生态志愿者,展开一个“大熊猫探索发现之旅”。12位国际志愿者将前往王朗和虎牙自然保护区,到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去寻找它们的足迹,了解它们真正的生活方式。丛林里的大熊猫虽然活动较为频繁,但并不容易见到,此次国际志愿者们亲手安装上让大熊猫“自拍”的红外检测设备。
除此之外,活动的目的还在于让志愿者探寻大熊猫的同时,感受到保护工作的困难和艰辛,使大家更积极地加入到大熊猫保护的队伍当中,并通过国际社交平台宣传大熊猫公益事业。这一洋溢着科普性、教育意义的户外探索方式,也将成为未来人们开启平武大熊猫之旅不一样的体验。
听到这里,我会产生一个担忧,如果大熊猫都回归到自然当中,我们该如何继续发扬中国的“大熊猫文化”,使它继续走在国际舞台的康庄大道上?这次,我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答案——打造大熊猫文化IP。
看点3
瞄准“国际猫”文创IP
打造大熊猫文化IP除了把游客吸引到景区中,还有一种最为简单、快捷、有效的方式——开发文创产品。就像日本的“伴手礼”,要带得走,能流通于世界每一个角落。其实打造大熊猫文化IP、开发商业价值这件事,早在80年前就有人着手了。
1936年4月,35岁的纽约女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利斯和25岁的美籍贯华人杨昆廷,在汶川的深山老林里发现了一只熊猫幼崽,取名苏琳并将其带回美国,成为第一只活着到达西方的熊猫。
经过激烈的竞争,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得到了苏琳,参观者像潮水一般涌向这里,客流量最多的一天达到4万人次,超过了该动物园的最高记录。苏琳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当时报纸的新闻,商人们争先恐后的赶制大熊猫形象的产品,时髦女郎身着大熊猫图案的泳装招摇过市,甚至一种鸡尾酒也以大熊猫为名。露丝和苏琳的故事成为畅销书,并搬上了银幕。
近几年,一部《功夫熊猫》影片颇受人们喜爱。这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影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故事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
电影自上映开始就好评如潮、老幼通吃,随之衍生出来的文创产品更是不计其数,大到巨型玩偶、小到钥匙扣,可以和故宫“软萌贱”的文创产品相较高下。但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四川,乃至全中国,至今为止仍没有优秀的大熊猫文创产品面世,国内这一空白市场急需被填补。
攀谈之际,晋超拿起面前桌子上放着的一个黑白相间的保温杯给我们展示。它看上去简单又不失质感,因为没有大熊猫的五官,以至于在很长的聊天中并没有被大家的目光特别对待。这是平武县大熊猫文创产品的开关之作,保温杯在大家手中传阅、审视,做工、质量都不错,看得出用心,在这个浮躁的工业时代,我们需要带有匠心的伴手礼。
平武作为大熊猫文化旅游路上的一页空白纸,将谱写出怎样的乐章,书写什么样的故事,值得我们期待。
柏亚辉
孙小荣·工作室
品牌传播研究员
四川旅游观察员
【创业者说】采编
特别说明
“小荣说”所发文稿除特别标注作者署名外,其他文稿均为“孙小荣·工作室”原创稿,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出处/部分图片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