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上海】
Michaël Borremans:允诺
展览时间:2024年4月9日-6月9日
展览地点:Prada荣宅
门票:60元
Michaël Borremans,1963年生于比利时,是同辈中最富盛名的画家之一。在他的画作中,人物和日常物品被孤立于各自的世界,沉浸在荒诞、不可名状或梦幻般的氛围中。人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对当前社会政治事件或艺术史或微妙、或直接的影射。他的作品始终弥漫着一种紧张和焦虑的感觉,所描绘的场景看似熟悉亲密,却往往潜藏着一种迫在眉睫的恐怖感。在过去的20年里,Borremans还对电影媒介进行了探索。艺术家表示,他的短片“更多源于雕塑而非绘画。当然,有时主题与绘画类似,但这只是因为我很想看看,雕塑如果不是静止的,而是能够以某种方式运动是什么样子,即使它实际上并没有真的运动。即使你拍摄之物是静止的,它仍然有动态的一面。”
此次展览展出22幅绘画作品和一部影像作品,它们分别陈列在两个主楼层中,与这一历史建筑产生某种奇妙的共振。进入门厅,观众将置身舒适而私密的空间,其中摆放着定制家具,展示Borremans的美学理念。在二层,观众将通过一系列表现怪异之物的绘画作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旨趣。
吉卜力工作室物语——沉浸式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4年4月12日-10月31日
展览地点:上海国际传媒港艺术中心&金盒子
门票:88元-388元
今年3月,宫崎骏新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获得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4月3日,该片于中国内地上映,5月,《哈尔的移动城堡》上映。近年来,宫崎骏的经典作品不断被引进,让一直以来“欠宫崎骏一张电影票”的影迷们一饱眼福。如果你仍然意犹未尽,就去看看“吉卜力工作室物语——沉浸式艺术展”吧。
该展为吉卜力史上首次大规模展览的首站。展览以吉卜力工作室经典动画作品为核心,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以沉浸式、多感官的方式全方位呈现宫崎骏的动画世界。除《千与千寻》《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红猪》等宫崎骏经典动画作品在展览中实景还原以外,《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未披露剧照等也将首次展出。
进入展厅,观众将看到吉卜力三巨头——宫崎骏、高畑勋与铃木敏夫——的欢迎词,钻入山洞,沉浸式展出就此开始。展览还原了诸多经典动画场景,并介绍了许多创作幕后故事。
光辉年代: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西班牙往事
展览时间:2024年4月23日-9月1日
展览地点:浦东美术馆
门票:100-150元
在本次展览中,普拉多博物馆为中国观众带来了70件珍贵馆藏画作,它们既见证了埃尔·格列柯、提香、苏巴朗、委拉兹开斯、里贝拉、鲁本斯、戈雅等欧洲绘画大师们的美学成就,也见证了西班牙在欧洲和世界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次展览的标题非常贴切。展览入口处,一条时间轴将欧洲艺术史、西班牙历史和中国明清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时罗列出来,建议你在观展前先细看这一时间轴,了解展出作品的时代背景。
此次展览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普拉多版《蒙娜丽莎》,在一楼专辟了一个展厅展示这幅作品,并且详细介绍它的发现史。这幅《蒙娜丽莎》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1666年,它曾是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的收藏。当时,此作被认为是达·芬奇的作品,但仅被视为一幅女性肖像画。1819年普拉多博物馆成立后,这幅作品被纳入馆藏并正式被称为《蒙娜丽莎》。但人们开始认为这幅作品只是一幅复制品而非达·芬奇的作品。在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原作被盗后不久,普拉多博物馆精明地提升了普拉多版《蒙娜丽莎》的知名度。2011年,为筹备2012年卢浮宫博物馆的达·芬奇特展,普拉多博物馆对普拉多版《蒙娜丽莎》进行了修复和一系列的技术分析。研究人员最终得出结论:普拉多版《蒙娜丽莎》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蒙娜丽莎》的临摹画作。临摹者很有可能就是达·芬奇的弟子,在其指导下于其工作室内完成绘制,或者至少部分创作与达·芬奇的原作同步。
普拉多博物馆与上海的“缘分”始于两年前的“遇见普拉多”展览,当时该博物馆与上海地铁合作,展出了普拉多博物馆的29件精选复制品,该展览也在中国多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巡回展出,让数百万人第一次接触到了普拉多博物馆的艺术。
(同期展出的还有“百年狂想: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的超现实主义杰作”“徐冰:引力剧场”。)
花天花地——龙美术馆10周年特展
展览时间:2024年5月1日-8月4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一、二、五展厅
门票:280元(全馆通票)
“花天花地——龙美术馆10周年特展”展出了150余位艺术家横跨十个世纪的200多件作品,以五个篇章展开对花卉题材绘画的讨论:“天地之丽”以宋元以来的花鸟画呈现中国花鸟画之美;“繁花似锦”“幽色在野”“百卉含英”分别从静物花卉、花卉与风景、花卉与肖像的关系出发,展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美术在西学东渐之风中的转变,以及海外当代艺术家的花卉主题作品。
本次展览中最重磅的展品是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真迹。该图全卷共12段,据浙江省博物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鸟类学博士陈水华分析,宋徽宗分别画了领雀嘴鹎、画眉、灰喜鹊、戴胜、麻雀、黄胸鹀、白头鹎、珠颈斑鸠、小太平鸟、角百灵和凤头百灵共11种鸟类,其中麻雀出现了两次。清末,《写生珍禽图》从清内府流落民间,1930年被日本军需商藤井善助购得。2009年,该作被收藏家、龙美术馆创始人刘益谦拍得。因宋代纸本绘画比较脆弱,《写生珍禽图》真迹仅展出至5月19日就回归库房休息。后续替换展出近现代工笔花鸟画大家非闇的临摹本《写生珍禽图》。
(同期展出的还有“故事绘”“刘娃、鲍杨双个展‘狂幻之野’”“陈英杰:直觉的游弋”“梅迪·哈迪扬卢:被偷走的记忆”。)
【北京】
画廊周北京2024
展览时间:5月24日至6月2日
展览地点:798艺术区等地
门票:通票189元
2024年第八届画廊周北京于5月24日至6月2日举办。
本届画廊周的年度主题为“漂留”,意指艺术家和画廊们在艺术之路的出走与回归。在展览设置方面,主单元聚焦北京的本地画廊与非营利机构,由20家画廊与4家非营利机构组成,其中,十点睡觉艺术空间、誠品畫廊、inner flow Gallery和798CUBE首次参展,香格纳画廊和HdM画廊是再度回归。艺访单元将继续关注全球版图内的当代艺术新动向,共计8家画廊参与。
此外,本届新势力单元将由策展人、写作者袁佳维策划,她从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发表于1991年的同名小说中取得灵感,提出以“风的内侧”(The Inner Side of the Wind)为题回应“漂留”的理念。
两极椭圆: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
展览时间:5月25日至10月13日
展览地点:798艺术区创意广场798CUBE
门票:早鸟票78元
5月25日起,798CUBE将举办艺术家金允哲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这也是他至今最大规模的展览。金允哲从宇宙学的视角思考,从微观物理学的方法行动,他的作品展现着想象中的物质世界,其中,人类、非人类、机器与材料被平等地视为活性物质,由岩石、金属和生物媒介创造出的微观物质通过电磁流的激发,创造出超凡的感知,也即展览标题中的“情动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
在策展人张尕看来,金允哲是一个由炼金士变为挑战物理化学规范的实验者,也因此铭刻着现代性的烙印。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关注前沿的哲学命题,既有着昔日的传统,又带着超现代的禀赋。在沉浸于他的实验室之前,金允哲经常会用诸如“荒诞玄学”(pataphysics)和“跨物质”(transmattering)之类的概念先行思考,而这正契合炼金术所宣称的生命与亡灵、实体与灵魂之间的完美统一。
金允哲曾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包括2016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碰撞国际大奖、林茨电子艺术大奖(Ars Electronica)。
UCCA北京双展——“梁好:步虚”与“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悟-物”
展览时间:5月18日-9月8日
展览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门票:100元(可观看本次双展及杉本博司个展)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于日前同时推出了两位艺术家的个展,分别是西展厅、新展厅呈现的“梁好:步虚”,以及中展厅的“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悟-物”,由策展人张南昭、UCCA馆长田霏宇分别策划。这也是两位艺术家的首次机构个展。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成长于艺术世家的梁好就作为艺术家进行雕塑创作至今,1985年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前往美国底特律继续雕塑的学习。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中国深受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传统影响,同时,北美正经历着一场关于艺术终结论的讨论。在北美学习期间,梁好在创作语言上获得了极大自由,也开始审视自身的东亚传统。研究生毕业数年后,梁好开始再探索雕塑语言,试图在空间中触碰“无遮蔽的存在的真理”。此次个展将以“非对象性雕塑”为线索,对艺术家2005年回国后的创作进行系统性梳理。
与梁好作品中的静谧与简洁截然不同,米格尔·安赫尔·帕亚诺围绕其所谓的“厚重拼贴”构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以雕塑元素和现成品在画布上展现人物和风景,比如那些瓶盖做成的眼睛或是包装纸做成的花朵。作为来自纽约的多米尼加裔美国艺术家,他在北京生活的近二十年间建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他擅长在不同文化的感知和视觉上进行“意义滑移”( visual slippages)。其作品充满活力又不失严谨,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多义性。
刘焕章 向京『人体』
展览时间:5月21日-7月21日
展览地点:星空间
门票:免费
刘焕章与向京是新中国不同代际的雕塑家,也承载着中国艺术史演进过程的不同使命。刘焕章延续了滑田友对中国雕塑现代性转型的探索,作品融合了现代雕塑语言与中国文化元素。向京则成长于中国艺术家主动融入全球的时代,被当代艺术的观念所吸引。此次刘焕章与向京的双人展以人体为切入点,意在形成更具可比性的对照关系,从学术视角观察两位艺术家的创作演变。
人体是贯穿刘焕章艺术生涯的创作核心。1981年,刘焕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这也是新中国美术史上首次雕塑家个展,共展出多达372件小型雕塑。这次展览触动了当时年仅十三岁的向京,让她感受到了时代温度的回暖和人性的复苏。向京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她的创作与刘焕章存在代际的转折,她以鲜明的女性立场直面禁忌,在材料和手法上,大量使用玻璃钢并凭借直觉着色,以传递出必学院雕塑更仿真的视觉效果,一种非真实的“真实感”。
两人的风格虽然不同,却都在学院训练后选择背弃“再现人之真实”的自然主义范式,在各自的道路上探索表达。两人也在过去十年间成为忘年交,本次展览就是两位艺术家长期交往的延伸。作品之间的呼应和碰撞,也浅浅勾勒出中国现当代雕塑的历史变迁。